首頁 校長如何優化內部管理

一、價值引領原則

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和變化,社會中每一個體對職業道德的新認知,逐步化作對職業價值的認同和新的價值追求,從而形成自律性的職業行為規範。這一價值轉向,是基於對原職業價值內涵優秀品質的承襲。社會轉型期間,學校的管理者以精神目標和高尚的價值追求引領學校組織成員,是學校管理活動遵循自身規律的首要原則。“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對於學校而言,在實行校長負責製的今天,校長是學校的核心力量。作為團隊領導者,校長需要站在戰略的高度對學校的現實情況和各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形成清晰的認識,定期向學校每個成員傳達學校發展的目標,激勵成員對學校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形成內驅力,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能,為學校的發展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從價值層麵來看,校長的職責在於廓清教師群體的不同需求對價值取向的影響因素,甄別其價值取向的類型和維度,確立並維護各個價值層級的正當性,在價值認同的基礎上實現常態的教師工作的價值秩序。教師群體雖然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但是否擁有最基礎的價值品質是衡量教師職業道德和從教能力的基本要素。“組織不是一種客觀存在,而是一種社會建構,是一個為他人所共享的理念。個體是實體,引導行為的是共同的決定和共識。組織生活的大多數事情就是不斷地建構和解釋意義。作為認識世界主體的管理者本身同時也是參與者,價值觀在意義建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5]價值的顯現是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對於學校管理者而言,“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麵帶好頭,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為民、務實、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眾、引領風尚。”校長擔負著價值生成、價值澄清、價值傳遞的任務,在於“確定學校的價值理念,宣傳學校的價值理念,凝聚師生員工的價值共識,牢牢把握學校價值方向”[6]。校長的價值取向是否正當,是否遵循規範性製度,形成自我規範性約束,關涉到學校各個群體對製度和管理者的信任度,關係到學校目標與教師個人目標是否能達成總體相向,在共同規則之下,形成普遍遵守的信念和習慣,以保證相互間可信任的合作的實現,這構成了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合理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