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的角度看,有效授權是一個管理層次問題。校長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信任他們,給予他們自主管理的權力,鼓勵和培養積極的自主管理,而不能事無巨細地取代職能部門的具體工作。校長可以根據本學校發展目標,具體化組織內部、各層級工作人員的工作目標,賦予他們相應的權力和職責,用配套製度使大家各司其事,各負其責。校長在學校管理中應從宏觀上把握,中觀上指導,對於問題進行微觀上處理。權力的科學下放與分配,帶來了管理效率的提高。
案例分享
“安樂校長”
某鄉中心小學有20多個班,學生1000多人,是某省的一所農村窗口學校。該校老校長因積勞成疾,提前辦理了退休手續,上級委派安校長接任,並兼任黨支部書記。
安校長到任後,和老校長的四位副手開了個會,決定各負其責:趙副校長分管教學,錢副校長分管後勤和校辦工廠,孫副校長分管全鄉完小、初小,李副書記分管思想政治工作。最後,安校長對他們說:“論教學我不如老趙,辦廠搞勤儉辦學我不如老錢,中心校下屬完小、初小的情況我不如老孫熟悉,思想政治工作你老李比我行。今後你們各司其職,大膽工作,各自責任範圍內的事不用來問我,幹好了是你們的成績,有問題是我的責任。你們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一起研究。”一席話說得四位副手麵麵相覷,大家心裏有些納悶:“你當校長的幹什麽呢?”
安校長到校三個月,與老校長形成強烈反差。老校長事必躬親,別人一天幹8個小時,他卻要翻一番,是有口皆碑的老“勞模”。人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安校長上任連“燈”都不見點一盞。他尊重副手,有事先和副手商量,讓他們獨立工作,獨立處理所管事務。而習慣於向老校長“每事問”的四位副校長逐漸一反常態,開始當機立斷地處理起分內的事務來。過了一段時間,教職工中“安樂校長”的稱號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