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近民辦教育探索者的精神世界

編著者漫筆

【漫筆】 教育類社團:財富還是包袱?

賀春蘭

在教育部主管社團分支機構研討會上,社團分支機構要不要擴大成為與會人士討論的一個焦點。有說法指出,對中國教育而言,社團組織是一個“礦藏”,多一個分支機構便多一份積極性;而另一種說法是,多一個分支機構就多一個“包袱”,多一個“定時炸彈”。

支持還是限製,成為擺在教育主管部門麵前的一個選擇。

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在公民素養還有待提高的背景下,支持並推動有官方背景的社團組織的深化和細分,推動其煥發活力、將觸角伸向基層,從而為各方公眾代言當是策略而有價值的選擇。鑒於此,筆者建議教育係統要鼓勵甚至要有意識地培育社團組織在教育領域裏的發育、發展和壯大。

受之前體製的影響,我國教育領域內半官方的社團組織多扮演政策執行的角色,表達功能發揮薄弱。而利益綜合的缺乏則導致普通公民對教育政策的日常參與成本高、代價大且效能差。事實上,管控鬆動、政社分開、鼓勵自治是我國社團管理的一個趨勢。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製。”“要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社會組織具有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積極作用,把它們的作用利用好、保護好、發揮好,有利於降低政府社會管理成本,有利於增強公民的社會認同感。要支持各類社會組織承擔社會事務,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這無疑明示:在政府職能轉型過程中,社團組織無疑將得到大力扶持和發展。

對教育係統而言,如果能夠有社團組織協助普通公民進行初步的利益綜合,為決策提供備選方案,則意味著決策成本大大降低。社團組織的“屏障”作用和“傳送帶”作用還將幫助公民個人擺脫情緒化等幹擾,提升公民參與的理性化水平,降低公民參與的政治成本。同時,社團組織的存在也方便承擔起政府權力退出之後的公共管理職能,防止走回一放就亂的老路。否則,政府轉變職能後所留下的權力真空很有可能成為破壞社會穩定、導致社會失序的各種力量的生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