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近民辦教育探索者的精神世界

【故事】 一切隻為“做豪邁的中國人”

——訪張傑庭

賀春蘭

2014年9月21日,作為首都首批民辦學校之一,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將迎來21周年生日。21年前,學校創辦人、年輕的張傑庭曾為學校提出“做豪邁的中國人”的校訓。而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下,麵對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國夢的呼喚,這一校訓之於一所國際學校,尤顯珍貴。

早年一次到國外的經曆非常深地觸動了張傑庭。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天,張傑庭到馬來西亞訪問時隨意走進路邊的一家雜貨店,想買一個當地的特產——錫盤。店裏的一位老人試探性地問他——你是台灣人?香港人?當張傑庭回答自己是從中國大陸過去的時候,老人很驚訝,那時候有機會出國的大陸人還很少。老人特別免費送給張傑庭一個錫盤,殷切地交代,“年輕人回去好好幹,咱中國強大了,我們這些人在國外也才有地位。”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深。”多年之後的今天,坐在記者麵前的張傑庭已經人到中年,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那一幕記憶猶新。

不久後的1993年年初,剛過29歲,出身於教育世家的張傑庭將賺到的錢毅然投入教育,以期教育報國。而他給二十一世紀學校提出的校訓便是:做豪邁的中國人。並在學校開發了係列的“做人課”。

很多年後,很多家長見張傑庭,特別告訴他,這個校訓對他們的影響很大。

今天走向國外,很多學生也告訴張傑庭,這個校訓意義很大。

“做豪邁的中國人,發自內心。我們這代人是聽著《嶽飛傳》《楊家將》長大的,講的都是精忠報國。其實提出這句話時沒有很多大道理,作為一個中國人,最起碼你要愛國。”“你愛這個國家,才能感受到這個國家對你的愛。”張傑庭重複強調。對出去的孩子,無論是女兒還是學生,張傑庭沒有擔心,“咱們的孩子還是願意回來,這裏有他們的親人和做事業的熱土,今天已經不比過去,中國人已經可以頗有幾分豪邁了。孩子們出國接受現代西方教育,繼承傳統文化,未來一定能做出大事來。”張傑庭一次次地給校長交代,老祖宗留下來的精華不能丟,要把孩子們的心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