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學生心理健康(第2版)

第一節 學習心理概述

——大學究竟學什麽

大一女生小吳向心理谘詢師傾訴:“一個學期快過去了,自己感覺一點兒東西都沒學,就這樣混過來了。我很迷惘,好懷念高中,那時有老師教、有父母督促,學什麽也都是非常清楚的,可現在,一個學期光專業書就有好幾本,老師又給了幾本書當作課外閱讀,還要小組學習。每天像陀螺一樣轉,可是還是覺得空虛、無聊,不知道學到了什麽。唉,大學,原來沒有想象的那麽美好!”

你是否有過類似小吳一樣的經曆?不清楚大學裏要學些什麽,每天忙這忙那,但還是覺得生活單調無聊,沒有方向感,進而對大學學習產生了懷疑和無望感。事實上,該同學出現的問題是很多大一新生都會碰到的問題——大學要學什麽?有很多同學不了解大學學習和高中學習的區別,還以為是像高中時代那樣去累積知識,因而盲目地采用高中時的學習方式,老師說什麽就學什麽,別人說什麽就學什麽,但一個學期下來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學到東西,從而產生了心理落差。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清晰地把握大學學習的目的,在新的學習舞台上明確一個新的方向,我們有必要一起來了解學習以及大學學習的特點。

一、學習的概念

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埃爾文·圖夫勒曾經說過一句話:“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習能力的人。”學習能力在當今是每一個人必備的能力,是進入當今知識經濟的一張通行證,如何學習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大學生來說,學習是大學裏最主要的活動形式,更是第一任務,也是他們獲得廣博知識,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學生的眼裏,學習或許就是看書、聽課、做作業。這是狹義的學習,實際上我們平時看電影、與人交流、思考也都是學習。然而,對於什麽是學習這一問題,心理學家和實際工作者對此尚無共識。在此,我們采用黃希庭等人對學習的界定,即學習是在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持久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不是簡單、線性的傳遞—接受過程,而是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必須充分調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在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豐富的情境中去探索接觸新的知識,經過複雜的交互過程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