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是對人類曆史作出過偉大貢獻的民族。16世紀初,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偉大的農民戰爭,是德國和西歐曆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幾百年來,西方史學界對路德宗教改革的研究和資料整理一直不輟,發表的著作汗牛充棟。蘇聯史學界對德國農民戰爭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公認的成就。然而,盡管曆史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但人們對曆史的認識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總是在不斷地深化。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史學界對路德宗教改革和德國農民戰爭展開新的探索,多次召開討論會,發表了許多論文和新譯資料。當然,大家在許多問題上還有不同的認識,有待於進一步探討。例如,一些同誌覺得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德國農民戰爭不像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製度的一次大決戰,因為德國經濟落後,不但落後於英國和尼德蘭,也落後於法國,資產階級是否存在還是一個問題。關於革命的任務,一些同誌認為是擺脫羅馬教皇控製實現民族獨立,甚至隻是建立民族的教會,而不是消滅封建割據進而統一國家。對路德的評價,特別是農民戰爭爆發後對路德如何評價,更是百家爭鳴,眾說紛紜。關於騎士暴動,過去受國外影響斥之為反動,現在有人提出其主流是革命的,是當時德國革命的組成部分。關於德國農民戰爭的性質,也有幾種不同意見:一種認為是一般的農民反封建運動;另一種認為是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農民戰爭;第三種認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和**,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不同意見。
有不同的意見是正常的,它有利於矛盾的展開,有利於討論的深入。要做到這一點,至少必須做到三個堅持,即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堅持盡可能詳盡地占有原始資料,然後才有可能獨立地得出自己的結論來,完全做到這些是不容易的,但應是我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