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國宗教改革與農民戰爭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德國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的曆史地位

一、宗教改革的曆史淵源

“宗教改革”一詞拉丁文的意思是“改革”。俄文、英文、德文和其他西方文字中的這個詞都是從它的字根演化而來的。我們所說的宗教改革運動則專指16世紀西歐資產階級在宗教政治領域裏發動的那場反封建運動。

德國是宗教改革運動的策源地。馬丁·路德倡導的宗教改革和在他的反教會號召影響下爆發的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是德國和西歐曆史上雄偉壯麗的一頁。恩格斯稱它是一次資產階級大革命,而且“是比英國革命更為歐洲式的革命,它成為歐洲式的革命比法國革命快得多,——在瑞士、荷蘭、蘇格蘭、英格蘭以及從某種程度上說在瑞典(早在古斯達夫·瓦薩時期)和丹麥(在這裏隻是在1660年通過正統專製形式)都獲得了勝利”。[1]

德國之所以成為宗教改革運動的策源地,首先是它的經濟高漲和資產階級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中古西歐的“異端”運動長期發展的必然歸宿。

早在14世紀,意大利北部的某些城市已經出現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到了16世紀,即新航路開辟和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以後,西歐各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才蓬勃發展起來。然而在15世紀後期和16世紀初的一段時期,德國的經濟發展一度走在歐洲的前列,德國資產階級的社會和政治作用日益增長,從而使它成為以“宗教形式(所謂宗教改革)出現的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的中心”和“出發點”。

在中古的西歐,天主教會不僅是最有勢力的封建主,壟斷著文化教育和意識形態,而且還有自己的行政係統、稅收和法律製度,有自己的軍隊和監獄,儼然如國中之國,或如西方史學家所說的“教會國家”。恩格斯說得好:羅馬天主教會是西歐“封建製度的巨大的國際中心”,“它把整個封建的西歐(盡管有各種內部戰爭)聯合為一個大的政治體係。”[2]在這種情況下,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要觸犯當時的社會製度就必須首先剝去它身上的那層神聖的外衣。所以,中古西歐的革命派往往以“異端”的形式出現,進行前赴後繼的英勇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