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國宗教改革與農民戰爭

第二節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

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無產階級革命利益出發,非常重視對德國史,特別是對16世紀德國革命的研究。19世紀50年代和七八十年代,恩格斯更對16世紀德國革命進行過係統的研究,主要寫出《德國農民戰爭》(1850年夏)、《關於德國的劄記》、《關於“農民戰爭”》和《論封建製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1884年底)四篇著作。這四篇著作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有關著作和通信,是指導我們研究16世紀德國革命的光輝燈塔。

早在19世紀40年代初,剛剛轉變成馬克思主義者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很注意16世紀德國的宗教改革。1843年年底,馬克思指出:現在的革命是從哲學家的頭腦開始的,而過去的革命“是從僧侶的頭腦開始”的,對宗教改革做了深刻的分析。他還指出:農民戰爭是“德國曆史上最徹底的事件”[1]。恩格斯指出:路德主張按照初期基督教的本來麵目改革教會;農民希望不僅改革教會,而且改革社會生活,他們受剝削壓迫的狀況是違背《聖經》和初期基督教的原則的。農民領袖閔采爾雖然講了那個時代特有的宗教迷信的話,同時也指出根據《聖經》應當實行財產公有,不得對人民施加暴力。路德在反對教會的鬥爭中“表現得非常勇敢”,但又堅信諸侯地主踐踏人民的權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煽動貴族鎮壓人民起義。恩格斯還認為:路德“在開始自己一生活動的時候是人民的一分子,但後來卻完全投靠人民的壓迫者,為他們服務了”,這“永遠成為路德這個名字的一個汙點”。[2]

1848年革命幾乎波及整個歐洲大陸,是歐洲曆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革命運動。不僅法國和德意誌各邦發生了革命,而且意大利、匈牙利、波蘭、捷克、羅馬尼亞,還有西歐的荷蘭、比利時、西班牙、英國和北歐諸國,都程度不同地卷進了革命的洪流。革命一爆發,馬克思和恩格斯立即趕到巴黎,奔赴革命鬥爭第一線,並且積極組織力量回德國參加革命,熱情關注歐洲各國的革命運動。他們創辦的《新萊茵報》站在無產階級、勞動人民和被壓迫民族一邊,大聲疾呼,成為革命人民的喉舌。然而。1848年革命最終失敗了。其所以失敗,除了資產階級的叛賣和無產階級不夠成熟以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無產階級沒有能夠把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群眾爭取到自己方麵來,從而陷於孤立無援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