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和啟蒙教育
馬丁·路德生於薩克森的約有4000多居民的埃斯列本城,出生後第二天是聖馬丁節,被抱往教堂受洗,遂取名馬丁。路德後來講:“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是農民”。這話不完全對。路德的父親漢斯·路德,原是圖林根西北方約有600戶人家的默拉鎮人,那裏姓路德的人很多。母親瑪加麗特·齊格勒是愛森納赫一家市民的女兒。圖林根有個習慣,往往由幼子繼承祖產,其他諸子需外出自謀生路。漢斯·路德是個長子,家境又不富裕,所以婚後不久便遷往相距不遠的埃斯列本去了。1484年,即路德出生後半年,又舉家遷往曼斯菲爾德。路德在那裏度過他的童年時代。曼斯菲爾德緊靠哈茨山脈,擁有豐富的淺礦,是薩克森和西歐最著名的礦業中心之一。曼斯菲爾德和紐倫堡、萊比錫的商人,集資成立劄伊格爾公司經營礦業生產。起初,路德的父親在劄伊格爾公司當礦工,母親去林子裏撿柴燒,經常舉債,生活並不富裕,他的幾個兄弟姐妹先後早夭。路德說:“我的父親遷往曼斯菲爾德並成為一名礦工,那裏就是我的故鄉。”[1]路德的家教很嚴,有一次他因為偷了一個果子被母親打得流血,父親把他趕出家門。後來,情況慢慢發生了變化。1491年,他的父親當選為村政會議4名委員之一,受到鄰居和曼斯菲爾德公爵的尊敬。[2]到路德26歲的時候,他父親已是擁有8個礦井和3個熔爐的資本家了。1530年他父親逝世,給他留下了大量的資產。
路德7歲入學,接受啟蒙教育。拉丁文是主要課程,不教《聖經》。學校經常體罰學生,路德說他有一個上午挨了15次打。30多年以後,路德一想起這種學校,還把它比為煉獄和地獄。
1496年或1497年春,14歲的路德進入馬格德堡共同命運兄弟會辦的學校學習。共同命運兄弟會主張改革教會、改革教育,這種思想不可能不對路德有所影響。馬格德堡當時是有1.5萬人到2萬人的大城,又是大主教的駐地,強大的宗教勢力給年輕的路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那裏看見一位當修士的王子,因禁食瘦得像骷髏,拿著行乞袋在街上邊走邊被後麵的人用鞭子抽背,鮮血直流。路德被這位王子的虔誠感動,覺得自己過著塵世的生活可恥。馬格德堡那時剛剛出版了一本名叫《定罪靈魂的痛苦》的小書,書中有一幅插圖,畫著作為審判官的耶穌手裏拿著一柄閃光的劍站在彩虹上,一邊是天使,另一邊是被審判的罪人。這幅插圖對路德的影響很深,很久以後他還提到過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