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國宗教改革與農民戰爭

第三節 路德的思想發展

一、組織新教會

1521年年底,利奧十世教皇逝世,第二年1月曾當過查理五世禦師的多明我會修士阿德裏安六世當選為教皇。同年12月,紐倫堡帝國議會開幕。教皇使節弗朗西斯科·基耶雷加蒂在會上大講新教皇決心克服教會弊端,同時要求懲處結婚的僧眾和把路德押送羅馬。帝國議會的答複是,列舉100條德國對教廷的不滿,要求首先廢除德國的上任年貢用於公益事業,盡快召開德國的宗教會議。不久,艾德裏安六世突然死去,接替他的是一位親法國的教皇克萊門特七世。克萊門特七世同樣繼續奉行迫害路德及其宗教改革運動的政策。

與此同時,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國傳播很快。薩克森、黑森、梅克倫堡、波美拉尼亞、普魯士、西裏西亞等強大的諸侯,還有法蘭克福(美因)、紐倫堡、烏爾姆、斯特拉斯堡等有影響的城市,先後改宗路德教並紛紛建立獨立的教會組織。

新的路德教會是一個什麽樣的組織呢?

早在1520年的五篇宗教改革名著裏,路德對新教會組織的性質、聖禮觀等都做了原則性的闡述。他指出:真正的(無形)教會是“世上一切基督信徒的集會”,它與表麵的(有形)教會的根本區別在於有無真正的信;所有的基督徒都是教士,沒有什麽“永恒的”教士,徹底打破“屬靈”和“屬世”等級的舊劃分。他在《致德意誌基督教貴族公開書》裏還提出恢複保羅時代教會組織的設想。他寫道:“每一個城市應該從公眾中推選一位博學而虔誠的人,委以牧師的職務,由會眾供給他生活費,他結婚與否可聽其自便。他應該有幾個祭司或執事做助手,結婚與否也可以自便。他們應幫助他傳道、主持聖禮以治理會眾,如同希臘教會一直實行的那樣。”[1]

農民戰爭爆發以前,路德大體上忠於他的教會組織設想,幾次試圖製定新的教會規章,如萊斯尼格(薩克森一城市)條例,馬格德堡條例(1524年)等,他所譯新約的出版(1522年9月),還有他稍後(1524年)出版的主要是他創作的讚美詩選,也是為建立新教會所做的重要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