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爾施塔特的宗教改革和維登堡**
沃姆斯帝國議會以後,宗教改革運動向縱深發展。
在宗教改革的策源地維登堡,自從路德改名換姓(容克爾·喬治)躲進瓦特堡以後,盡管有反對路德及其學說的教皇令和帝國禁令,那裏的空氣仍然是自由的,人們繼續懷著**去參加討論種種問題的辯論會。有人形象地說:“在小城維登堡有使人難以置信的精神財富”。曾經授予路德博士學銜並陪同他參加萊比錫辯論的維登堡大學教授卡爾施塔特,是辯論會的積極參加者。卡爾施塔特,原名安德烈亞斯·博登施泰因,因生於法蘭克尼亞的卡爾施塔特城,遂以城名姓。他學識淵博,懂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注釋過奧古斯丁的著作,被譽為大神學家和大哲學家。他與路德有多年的友誼,人們把他比作一盞小燈,稱路德是一盞大燈。
熱情暴躁而又自信心很強的卡爾施塔特,依據路德所倡導的宗教改革學說,不斷寫文章或在辯論會上激烈攻擊修道誓願、穿僧衣、獨身(認為強迫教士成婚比強迫獨身好得多)、崇拜聖像和彌撒中的獻祭思想,認為必須立刻清除這些中古教會的禮儀和習俗才能實現真正的福音。另一位奧古斯丁會修士加布裏爾·慈維林,則攻擊彌撒是一種犯罪,甚至主張廢除僧侶製度。
1521年9月底,梅蘭希通和他的幾名學生公開實行兩種形式的聖餐,還簡化禮拜儀式並用德語做禮拜。
在他們的鼓動和帶領下,1521年11月,維登堡有兩名教士公開離開修道院結了婚,接著又有13名教士離開修道院。修道院十分恐慌,趕忙派人嚴加守衛,否則有走空的危險。12月3日,一批學生和市民帶著刀子衝進教堂,奪走正做彌撒者手裏的彌撒書,向祈禱聖母像的人扔石頭,並把神甫從講壇上拉下來。維登堡市政會要審訊肇事者,憤怒的市民則要求釋放被捕的群眾,否則便公開起義。大概同時或稍晚一些,邁森和圖林根的僧侶們決定:“芸芸眾生必須服從上帝的道,不要容忍某些人類立法的壓迫;每個人可以自由離開修道院或留在裏邊;但是,不能責備離開者是放肆追求肉欲;願意留下的要認真穿上僧衣,並服從他所選擇和隸屬的上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