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沃姆斯帝國議會
一、皇帝與教皇的矛盾和勾結
1521年的沃姆斯帝國議會是一次更嚴峻的考驗,在這次考驗中,路德的宗教改革事業達到新的高峰。
1521年年初,德國的民族情緒極為高漲。1月3日,羅馬教廷頒布的“譴責並將異端分子馬丁·路德及其一夥開除出教”正式教令,形同一張廢紙。2月8日,以殘酷著稱的(曾因丟一條狗而殺死5個農民)羅馬的精明外交官、教皇特使耶羅梅·阿萊安德(1480—1542年),從德國報告說:“現在整個德國都在造反;十分之九的人的戰鬥口號是‘路德’!剩下十分之一對路德持中立的人的口號是‘羅馬教廷該死’!”阿萊安德接著說,他親眼看見人們在搶購頭上帶有一圈光環的路德像,路德與胡登在一起一人手拿聖經一人手持寶劍的像,上麵清楚地印著“獻給基督教徒自由的戰士馬丁·路德和烏爾利希·馮·胡登”!他最後哀歎道:“我對這樣的人民失去了信心!”
要想製服路德,必須求助於德國的世俗權力。
在德國的選侯中,約有一半主張譴責路德,即科隆和美因茨兩個大主教,還有勃蘭登堡侯爵。強大的薩克森選侯弗裏德裏克,雖與路德並無私交,兩人甚至沒有見過麵,僅通過幾封信,但他對羅馬沒有好感,早已掌握其轄區的宗教權力,是眾所周知的路德庇護人。不僅如此,弗裏德裏克這位“德國的狐狸”“蛇怪”和“長著狗眼斜眼看可疑者的土撥鼠”,還對特裏爾大主教和巴拉丁伯爵有很大的影響。
羅馬教廷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年輕的皇帝,被教皇稱作“乖孩子”的查理五世。原來,1519年1月12日老皇帝馬克西米連去世以後,德國的老對手、法王弗朗西斯一世的密使便出現在德國各地,他們用花言巧語和巨款賄賂的辦法,妄圖博得選侯們的歡心以問鼎德國。然而,具有德國血統(馬克西米連皇帝之孫)的西班牙王查理,利用德國高漲的民族情緒,在弗格爾巨額貸款的資助下,終於擊敗弗朗西斯一世當選,稱查理五世,並於1520年10月23日在亞琛加冕登基。稍晚(1523年),弗格爾家族的代表曾指著查理的鼻子說:“如同白晝一樣地清楚,沒有我的幫助,陛下不會取得羅馬的皇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