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隨路德
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的開端指出:“德意誌民族也有自己的革命傳統。在曆史上德國也曾出過能和他國最優秀的革命人物媲美的人才。在曆史上德意誌民族也曾表現過堅韌不拔的精神……在曆史上德國農民和平民所懷抱的理想和計劃,常常使他們的後代為之驚懼。”[1]閔采爾就是德國曆史上最優秀、堅韌不拔的革命人物之一,就是其理想和計劃使後人驚懼的卓越的農民平民革命領袖。
托馬斯·閔采爾,生於德國哈茨山麓的施托爾堡。他的家世和出生年代,所知甚少,至今難以確定。據說父親是農民,在閔采爾的童年時代就被施托爾堡伯爵迫害致死。也有人說閔采爾的父親是個著名的鑄幣匠,在閔采爾14歲時(1503年)全家遷往奎德林堡,其父仍在一修道院的鑄幣場工作。1506年萊比錫大學的注冊簿上發現有閔采爾的名字,說明十六七歲的閔采爾曾在這裏學習。他勤奮攻讀哲學、神學,精通《聖經》,懂得拉丁文、希臘文和希伯來文,還能為人治病。1512年,閔采爾進入法蘭克福(奧得)大學學習,獲神學學士學位。[2]有人說他曾在維登堡大學學習,獲得過博士學位,但沒有資料可以證明。
1513年,閔采爾在薩勒河畔的哈勒任拉丁文學校教師,1514年至1515年又去阿舍斯勒本(埃斯勒本以北)任教師和見習神甫(弗羅澤修道院)。在哈勒和阿舍斯勒本任職期間,閔采爾組織一個秘密團體,從事反對馬格德堡大主教的活動,開始改革天主教的彌撒和儀式。1516年,閔采爾升任弗羅澤修道院院長。1517年至1518年,他在不倫瑞克的馬蒂尼中學任教,1519年至1520年又在魏森費爾斯附近的波伊蒂茨修道院任懺悔神甫。
1517年10月,路德貼出的《九十五條論綱》,像火花一樣點燃了德國革命的熊熊烈火。閔采爾十分敬仰和積極支持路德,可能去過維登堡。1519年4月,路德派他去尤特博格(維登堡附近)進行反對教皇黨徒的鬥爭。5月,閔采爾受到方濟各會和勃蘭登堡主教的追捕,路德又安排他去卡爾施塔特的教區奧拉明德暫住。賽德曼在他所著的《閔采爾傳》(1842年版)裏認為,閔采爾很可能參加了著名的萊比錫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