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爾豪森起義
農民戰爭的另一個中心是圖林根和薩克森。這裏是宗教改革的策源地,群眾基礎好。1524年年底,追隨閔采爾去士瓦本訪問的普法伊費爾回到故鄉米爾豪森。他和閔采爾的其他追隨者,為閔采爾的歸來做了大量的工作。1525年年初,閔采爾北返。他在富爾達向農民講道,一度被捕,但未被認出,很快得到釋放。2月底或3月初,閔采爾又來到米爾豪森。他接連在郊外和城裏講道攻擊諸侯和貴族,號召人們,包括市政會參加基督教同盟,遭到市政會的禁止。閔采爾不顧禁令繼續講道,鄉下人紛紛湧進城裏去聽,嚇得市政會下令緊閉城門。然而,市政會已經控製不住局麵了,城裏也發生了破壞神像和教堂事件,幾家最富有的人開始逃跑。閔采爾和普法伊費爾,要求分別以聖母院和聖尼古拉教堂牧師身份參加市政會,遭到拒絕。
1525年3月17日,即在士瓦本爆發總起義之前,米爾豪森的武裝市民決定解散舊市政會,另選新的市政會。普法伊費爾稱新市政會為“永久市政會”,因為它不像舊市政會那樣由四個團體輪流執政,而由一個團體永久執政。閔采爾和普法伊費爾不是新市政會的主席,也不是市長,他們僅僅以牧師身份經常出席市政會議,從新教的角度解釋某些重大問題。可能,普法伊費爾在米爾豪森城內部事務上、閔采爾在對外關係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起義的烈火,以米爾豪森為中心向四方蔓延。到4月初,霍恩施泰因、施托爾堡、曼斯菲爾德和博伊希林根伯爵領地,還有愛爾福特、施瓦茨堡、愛森納赫、施馬卡爾登、黑森、艾希斯菲爾德和不倫瑞克等,到處發生起義。它們形成一個通紅的火圈,環繞著米爾豪森。
例如,在富爾達教區的瓦哈和黑林根,出現一支上萬人的農軍。他們攻城略地,焚燒莊園,搗毀教堂和修道院,嚇得富爾達副主教急忙宣布接受“十二條款”,參加農民的兄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