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國現當代文學:從波德萊爾到杜拉斯

一、生平與創作

尤奈斯庫1912年生於羅馬尼亞斯拉西納市。父親是羅馬尼亞人,母親是法國人。1歲時隨父母遷居法國。4歲時父親回羅馬尼亞,他隨母親留居法國度過童年時代。他以法語作母語,深受法蘭西文化熏陶。他自幼喜愛戲劇,常隨大人去看戲。13歲時就曾寫了一個愛國主義的劇本。1925年父母離婚後他回羅馬尼亞同父親一起生活。上中學、大學,獲布加勒斯特大學法國文學學士學位後,在布加勒斯特一中學任法語教師,並為幾家雜誌撰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38年獲政府獎學金赴法國從事法國文學研究,準備博士論文《自波德萊爾以來法國詩歌中的罪惡與死亡題材》。1940年起定居法國,在一家出版法律書籍的公司謀職。1950年取得法國國籍。

尤奈斯庫1949年創作《禿頭歌女》,1950年5月11日,由法國“尼古拉·巴塔耶”劇團在巴黎的“夢遊者”劇院首演,劇本標題下作者特別注明“反戲劇劇本”。結果,連好獵奇的巴黎觀眾也大失所望。因為此劇完全破壞了傳統的戲劇程式和舞台規範。觀眾眼前的舞台全是難以捉摸的迷離夢幻,甚至連題目《禿頭歌女》也文不對題。劇中不僅沒有禿頭歌女,就是跟有頭發的歌女也不沾邊。巴黎觀眾雖熱衷追求新穎,但在觀此劇時卻直覺如墜霧中。不等演出結束,紛紛退場,有人揮舞戲票在場外大叫“退票!退票!”到演出結束劇場僅剩三名觀眾。首演驚動了巴黎,有人嘲笑、謾罵,稱其為發瘋之作,也有人稱它是“對一切傳統戲劇的嚴重挑戰”,還有人諷刺它是“天才的作品”。其實,《禿頭歌女》的演出,標誌了荒誕派戲劇的誕生,也引起人們對尤奈斯庫這位前衛劇作家的關注。1956年起,《禿頭歌女》一劇才引起較大關注,連演70多場,成為法國曆史上連續演出時間最長的戲劇之一,也被譯成多種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