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國現當代文學:從波德萊爾到杜拉斯

一、生平和創作

1906年4月13日,薩繆爾·貝克特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猶太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建築工程估價員,家人虔信新教。貝克特童年在法國人辦的小學讀書。1920年入恩米斯基倫的波爾托拉王家學校學習。1923年,進入都柏林三一學院學現代文學,1927年畢業,獲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學士學位。1928年,他到巴黎高師擔任英語助教,與意識流大師喬伊斯相識,並作他的秘書。1929年,貝克特結識了龐德,發表《但丁、布魯諾、維柯、喬伊斯》一文。1930年,與友人合作把喬伊斯的作品譯成法文,並與一些超現實主義者來往。1931年,貝克特回到都柏林三一學院任法語教師,在倫敦發表有關研究普魯斯特的文章,研究笛卡爾的哲學思想,獲哲學碩士學位。1932年以後,貝克特漫遊歐洲,並為“先鋒派”撰稿。後因為對愛爾蘭的“神權政體”、“書籍檢查”不滿,於1938年定居法國巴黎。同年在倫敦發表長篇小說《莫爾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占領法國期間,貝克特參加了巴黎的地下抵抗運動,一度因組織暴露被迫逃到非占領區沃克呂斯的一個小村莊,當農業工人。從1929年至1942年,貝克特用英文寫作。戰爭結束後,他又重返巴黎,集中精力從事文學創作。直至1947年開始寫劇本。70年代,他的創作進入晚期。發表了一些劇本和詩歌,但數量明顯減少。1989年12月23日,貝克特在巴黎一家簡陋的養老院中孤獨地逝去。

貝克特1952年發表劇本《等待戈多》,次年1月該劇在巴比倫劇院上演,貝克特由此一舉成名,確立了他作為荒誕派戲劇經典作家的地位。除了《等待戈多》,重要的劇作還有《終局》《最後一盤磁帶》《啊,美好的日子》等。《終局》1957年上演,敘述在一個灰暗的房間裏有四個落魄的人,劊子手哈姆坐在椅子上,一邊虐待克洛夫,一邊哀求克洛夫殺掉自己。他們麵前有兩隻垃圾箱,納格和奈爾關在裏麵,他們是哈姆的“可詛咒的後代”,想死,可死總是不來。同年發表的廣播劇《所有倒下的人》,寫一對夫婦坐火車回家,因有個孩子被人謀殺,從火車上掉下去,使火車誤點。《最後一盤錄音帶》敘述一個老人克拉普幾乎耳聾,總在聽30年前錄製的帶子,聊以**。1962年上演的《啊,美好的日子》,描寫一個老婦人被埋,泥土逐漸埋到脖子根,可她仍然關心自己的日常用品,提包、指甲銼等。她幻想自己得不到的幸福,老伴卻在她身邊咕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