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蘇波出生在巴黎西南郊沙維爾鎮一個大資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名醫,舅舅是汽車廠的老板。蘇波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他心情很苦悶,始終無法忘記與死亡的初次接觸。蘇波讀過很多的詩,早就對蘭波、雷維蒂和阿波利奈爾的詩作著迷。蘇波當過兵,但從來沒有見過戰壕。許多人在戰事中送了命,而蘇波安然無恙,由於充當實驗品中毒,他曾在醫院住了好幾個月。在病**,蘇波懷著敬意把他的第一首詩寄給了阿波利奈爾,並在後者的協助下,他在《SIC》上發表了這首詩。之後,阿波利奈爾又將菲利普·蘇波介紹給布勒東。接著,蘇波的詩作陸續在皮埃爾·雷維蒂所辦的《南北》期刊上發表。1917年,蘇波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水族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憎惡、失望和反抗,這便是戰爭結束時大部分法國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感覺。這一年,蘇波繼承了父親的遺產,並把它用於實現他與阿拉貢、布勒東一起商討的“文學夢想”。在法國,這三個青年由於對現政權和傳統文化的痛恨和反抗而聯合在一起,人們稱他們為“三劍客”。1919年起,他們對達達主義有所了解。一致認為:隻有在所有領域進行一場全麵徹底的革命,才能洗滌戰爭這一野蠻行徑,真正實現純潔的人類文明。正是出於這一考慮,他們覺得達達主義是少數幾種可能拯救人類文明的途徑之一。起初,他們並沒有明確的詩歌追求,所以很快受到了由特裏斯唐·查拉在瑞士發起的達達主義運動的影響。蘇波對《達達主義宣言》中各位作者抗擊社會的毅力深有感悟。1919年1月17日,他在給查拉的信中寫道:“我堅持向您表達我對《宣言》的讚賞之情,我感到很震驚,並十分鍾愛它。”之後,因為缺乏資金,皮埃爾·雷維蒂決定從16期停止出版《南北》雜誌,蘇波也就不再在這個刊物上發表作品。但與此同時,1919年3月,蘇波與阿拉貢、布勒東卻實現了他們的“夢想”:在巴黎創辦《文學》雜誌。取名“文學”隻不過是他們用以嘲諷文學的手段,希望通過這個雜誌在新老文學工作者之間架起橋梁,雜誌的宗旨是反對一切文學傳統和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