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國現當代文學:從波德萊爾到杜拉斯

五、經典評論

路易·馬丹-肖菲耶認為,蘇波想從男人的身份、個體、自己的決心以及自身的多麵性中解脫出來。他想失去,並不是為了重新找到自我,而是為了變得真正散漫、敏銳,就如同在時間和空間裏溶解,從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

布勒東評價蘇波,帶來了現代派的敏銳風格。他,就是歡樂,就是此時的詩學。不可思議的觸覺,是掠過美妙空間的咖啡冰淇淋上用藍色虛線表示的字母“VINS”,是調皮的童年,是信手塗鴉,是一隻琴鳥,是一個空信封。很多次,布勒東都拿蘇波與自己比較:他的情緒“波動比我大”。在寫《磁場》的時候,蘇波總是竭盡全力反對很小的改動和更正,但這種方式對我來說很難達到。我們沒有才能嗎?

蘇波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了法國當權者的怯懦、自私和虛偽,給整個法國蒙上了一層死亡和失望的陰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蘇波參加超現實主義運動,以發泄自己內心的愁悶和憤怒,那麽,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動亂和慘景以及他當記者所接觸到的嚴酷事實則使他意識到詩歌和小說的局限,於是,蘇波以後更多是寫論文、專著、報道乃至名人傳記。他的一生並非如某些評論家所說,荒廢在政治動**和文學動亂中,而應該說,作為一個思想深刻、思維活躍的作家,蘇波一直在關注和參與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一切變革。

[1] 皮埃爾·雅內:法國實驗心理學創始人之一。

[2] 鄭克魯:《繁花似錦——法國文學小史》,231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6。

[3] [法]波伏娃:《第二性》,第1卷,359~361頁,巴黎,伽利瑪出版社,1953。

[4] Bernard Morlino:Philippe Soupault,Qui êtes-vous ?,LA MANUFACTURE,1987,p.163.

[5] Bernard Morlino:Philippe Soupault,Qui êtes-vous?,LA MANUFACTURE,1987,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