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呂亞1895年出生在巴黎近郊工人聚居的聖·德尼區,原名歐仁·格蘭岱爾。他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是會計,母親在聖·德尼區做裁縫,從小便對勞動人民的疾苦了解並有所體驗。1912年至1914年,艾呂亞在巴黎讀書時因患肺病輟學,父母省吃儉用送他去瑞士的達伏附近療養,因此他有機會閱讀奈瓦爾、波德萊爾、洛特雷阿蒙與阿波利奈爾的大量詩作。這期間,祖籍俄羅斯的嘉拉姑娘在療養地與艾呂亞邂逅,後來成為艾呂亞的夫人,同時也成為詩人詩作中第一位光彩奪目的形象。《詩1914》是艾呂亞1914年所寫若幹首詩中的一首,也可能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他的第一首詩,其第一句“心掛在樹枝上你們去摘就是”,如同天籟之音,表現了詩人心懷的坦**與熱情,也暗示了艾呂亞一生的品行和藝術風格。象征主義詩人瓦萊裏曾說“第一行詩是天賜的”[1]而這第一行詩,決定這首詩的主要格調、中心內容,或者說這一行詩代表了艾呂亞詩歌藝術的方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艾呂亞即被動員入伍。他開始在野戰醫院當衛生員,後來在步兵部隊服役,一次戰鬥中不幸負重傷。養病期間,他發表了最早的兩部活頁詩集《義務與不安》及《和平詠》。在這兩部作品中,詩人以洗練的風格,表達了對戰爭的切膚之恨,抒發了青年一代的苦悶之情。通過這種在前線戰壕裏交換零散的詩篇,艾呂亞遂與反對戰爭的詩人、畫家如阿拉貢、布勒東、蘇波等人相識,並開始用筆名艾呂亞發表詩作。
戰後,艾呂亞和布勒東、阿拉貢等人組織了巴黎的達達主義團體。1920年,他的《獸與人》發表,在該詩序言中他**了一位立誌改革者的心扉。1922年,他與馬克思·埃爾斯特共同創作的《不朽者的苦難》發表,這標誌著他與布勒東等人從此開創超現實主義運動。艾呂亞成為《超現實主義革命》雜誌的主要撰稿人。1924年,他的《為了不死而死》發表,艾呂亞努力使感覺世界與感官協調一致,使真實與夢幻融為一體,並使它們處於一種相同的依戀關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