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月21日,薩特出生於巴黎一個海軍軍官的家庭。薩特兩歲喪父,隨母親移居外祖父家中。三歲時右眼因斜視引發角膜翳,逐漸失明。外祖父是個德語教師,對薩特的啟蒙教育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外祖父的引導下,薩特四歲便能讀馬洛的《苦兒流浪記》,七歲讀福樓拜、高乃依和雨果的作品。八歲開始用詩與外祖父通信,並嚐試寫作,寫有《為了一隻蝴蝶》《賣香蕉的商人》,他的創作天賦初露端倪,被視為神童。1915年,他就讀於亨利四世中學。中學期間,薩特愛好文學,成績優異。從中學開始,他研讀弗洛伊德、柏格森、叔本華和尼采的著作。1924年,薩特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哲學。此間,他深受柏格森“直覺主義”和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也接觸到馬克思主義。薩特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全國中學哲學教師資格會考,並結識了會考成績第二名的波伏娃,兩人一見鍾情,從此結成“終身伴侶”(沒有結婚)。服兵役18個月之後,薩特一直擔任中學哲學教師。1933年,薩特作為公費研究生赴柏林法蘭西學院攻讀胡塞爾“現象學”,並研究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的存在主義學說,開始形成自己的思想體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薩特應征入伍,奔赴馬其諾防線,翌年被捕,在獄中他初步形成了“介入”思想。1943年,薩特出版了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係統闡述了他的無神論存在主義和“相對自由論”思想,在知識界產生了很大反響。1944年,薩特辭去教師工作,與波伏娃、梅洛-龐蒂、雷蒙·阿隆等人一起籌辦《現代》雜誌。1946年,發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提出並論證了“存在先於本質”的存在主義第一原理,呼籲人們以人道主義為思想武器揭露和批判醜惡的社會現實。1947年,《現代》雜誌連載了薩特的文學理論著作《什麽是文學》,係統闡述了幹預現實生活的“介入文學”理論。1960年,薩特發表了他的又一哲學巨著《辯證理性批判》,提出將存在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補充,遂將二者結合起來,淡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性,突出“人”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60年代,由於社會形勢的變化,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曆史局限性暴露出來,他一方麵應付與結構主義者的論戰,另一方麵繼續堅持他的“介入”社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