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月9日,波伏娃出生於巴黎一個天主教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父親的律師工作受到影響,全家生活困頓。在枯燥閉鎖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波伏娃性格沉穩、酷愛讀書,14歲時對神失去信仰。19歲時,波伏娃發表了一項個人“獨立宣言”,宣稱“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誌”。就讀於法國第一高等學府巴黎高師時,她與薩特、梅洛-龐蒂、列維-斯特勞斯這些影響戰後整個思想界的才子們結為文友。在通過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師資格綜合考試時,波伏娃的名次緊隨薩特排在第二。以後她便在馬賽、巴黎、裏昂教書並和薩特同居。但是,這兩個有誌於寫作的人並沒有結婚,而是彼此維護著自己的自由和獨立,一起工作,一同參加政治活動。縱觀波伏娃的一生,薩特可以說是她最深愛、最尊重的人物,不過,兩人也都曾有被其他異性吸引的時期。
1943年前後的戰爭期間,波伏娃和薩特度過的是一個跌宕起伏、榮辱俱存的時代。這期間,波伏娃棄教失業,薩特於戰中被俘而身陷囹圄。也是在這個時期,波伏娃出版《女賓》,薩特完成一係列文章。更重要的是,1943年是他們發起著名的存在主義運動的標誌和裏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整個歐美文壇黯然沉寂。而這時,被譽為世界大都會的巴黎卻獨報佳音。一個新的文學思潮——存在主義文學在法國獨放異彩。它的出現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美文學注入了活力、帶來了新的契機。隨著存在主義文學思潮在歐美各國的影響日益擴大,這一派別的創立者薩特、加繆和波伏娃自然就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聞人物。各國紛紛邀請這三位存在主義文學大師前往訪問講學。從1945年起,波伏娃、薩特和加繆應邀到許多國家的大學裏訪問講學,向人們介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理論和存在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而在被邀請的這三位存在主義作家中,波伏娃和薩特最受人們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