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利·列斐伏爾是法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列斐伏爾早期受馬丁·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與薩特思想的影響,1946年發表了《存在主義》一文,其中專門討論了存在主義先驅索倫·克爾凱郭爾和尼采,對克爾凱郭爾的“生存哲學”作了具體闡發。克爾凱郭爾直麵“個人”生存與虛無之境的哲學思考深刻地影響了列斐伏爾,同時還強調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互文性,使二者達成“互補”。
[1] 柳鳴九、羅新璋:《馬爾羅研究》,128頁,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
[2] 柳鳴九:《中國革命與馬爾羅這裏——對〈人的狀況〉基本內容的說明》,載《當代外國文學》,1989(2)。
[3] [法]戈爾德曼:《論小說的社會學》,吳嶽添譯,56~57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4] 黃新城:《馬爾羅哲理與存在主義——論〈人的狀況〉及其對〈死無葬身之地〉的影響》,載《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5] 李鈞:《存在主義文論》,21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6] 張文喜:《論梅洛·龐蒂含混的現象學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6)。
[7] 李鈞:《存在主義文論》,19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