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希臘文明

第一節 希臘城邦的形成和早期僭主政治

一、城邦的形成

城邦形成的社會基礎 荷馬時代中後期,希臘的社會經濟開始恢複和發展。原先荒蕪的土地得到開墾和利用,原先互相隔離、聯係不多的居民點之間的聯係開始日益密切起來,城邦產生的社會基礎已經形成。亞裏士多德說:城邦是若幹村落的結合體[1]。這個過程被稱為“塞諾西辛”。

但是塞諾西辛隻是城邦產生的一個方麵,更主要的原因是社會內部矛盾的激化。貧富分化在荷馬時代就已經開始,而且已經引起人們的不滿。特爾希特斯在特洛伊前線就抱怨:你的營帳裏裝滿了青銅,還有許多婦女,那是阿卡亞人攻下敵城時我們首先贈你的戰利品[2]。阿喀琉斯也抱怨:“同敵人不斷作戰,得不到應有的酬謝,那待在家裏的人也分得同等的一份。膽怯的人和勇敢的人榮譽同等,死亡對不勤勞的人和非常勤勞的人一視同仁。我心裏遭受很大的痛苦,舍命作戰,對我卻沒有一點好處,有如一隻鳥給羽毛未豐的小雛銜來它能弄到的一切,自己卻遭受不幸。”[3]這種社會不公在古風時期更為嚴重,富人們相信“力量就是正義”,“勞動乃是恥辱”,他們不是勤勞致富,而是崇尚暴力,貪汙賄賂,欺騙撒謊,巧取豪奪。富人就像暴戾的鷹隼肆意欺淩柔弱的夜鶯——普通勞動者。生活在當時的農民詩人赫西俄德稱這是曆史上最糟糕的時代——黑鐵時代。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需要一種社會機製來保護各階層的利益,下層居民期望它來踐行正義,保護自己不受貴族的欺淩,而貴族則希望借助這一組織鎮壓人們的反抗,維護自己的利益。國家因此應運而生。古風時期的希臘國家被西方學者稱為城邦。

城邦問題是國際古典學界激烈討論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涉及曆史學、政治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對城邦問題的研究,可以從物質、製度、文化等多層麵展開。學者們對城邦物質層麵特征的看法,沒有太多的分歧。一般認為,城邦以一個或幾個城市為中心,結合周圍的鄉村組成,具有小國寡民的特點。但從曆史、政治製度的層麵研究城邦,則存在較多的分歧。有的學者認為,城邦是國家產生的初級形式,原生態的國家都具有小國寡民的特征。有的學者不同意這一種觀點。他們認為,過於強調城邦小國寡民的特點,豈不是可以把中古後期意大利的城市國家甚至當代的新加坡,都視為城邦?還有的學者認為城邦是所有地區的國家尤其是原生態的國家產生的普遍形式。對此觀點,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指出隻有希臘才形成了城邦。這一觀點主要依據對城邦本質特征的界定。對於城邦的本質特征,大多數學者認為,城邦是公民自治、自主的政治團體。不過,城邦作為一種國家同樣是由country、nation、state,即領土、國民和製度三部分組成的。過於強調“公民自治”的特性就會削弱國土的政治意義,也會影響對製度的認識。領土、國民是城邦的物質基礎,沒有領土、沒有國民就沒有城邦,也就沒有多種多樣的城邦體製。總之,城邦的定義仍是學界有爭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