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希臘文明

第三章 黑暗時代

第一節 “黑暗時代”與《荷馬史詩》

大約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即特洛伊戰爭結束後不久,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了,隨後希臘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出現了明顯的倒退。該局麵從公元前11世紀一直持續到公元前9世紀左右,長達數百年。有關此時期的曆史,我們主要從《荷馬史詩》得到一些了解。所以學術史上,一般稱此時期為“黑暗時代”(Dark Age),亦有人稱之為“荷馬時代”。

一、“黑暗時代”

“黑暗時代”名稱之由來 “黑暗時代”之稱謂,是西方古典學者對公元前11—前9世紀希臘曆史狀況作出分析後提出的。如前所述,一些學者認為多利亞人的入侵導致了邁錫尼文明的崩潰,此時期希臘社會出現了明顯的倒退:線形文字消失了(“黑暗時代”後期的克諾索斯地區發現帶有閃族文字的銅碗,但希臘文字真正再次出現可能要晚至公元前750年前後)。定居點數量急劇減少,據斯諾德格拉斯統計,在公元前13世紀時希臘地區大概有320處定居點,到公元前11世紀時隻有大約40處[1],數量大約下降了八分之七,而且此時定居點的建築多為泥土和茅草蓋的小屋,建築技術與邁錫尼文明相比明顯衰落。人口數量也隨之下降,喬納森·豪爾提出,這一時期尼克利亞(Nikhoria)地區人口數量大約隻相當於邁錫尼後期的十分之一。莫裏斯(I.Morris)也認為,青銅時代後期的城市大概有幾公頃至幾十公頃,人口最多可達1.5萬人左右。公元前1200年以後,大部分定居點退化為小的村落,有的村落居民隻有幾十個人,大的定居點人口亦未超過2500到5000人[2]。以上的衰退證據都是很明顯的,斯諾德格拉斯由此提出,定居點和人口大量減少充分說明當時出現人口長時期衰退的情況,而非臨時性的人口變化。結合這種情況與希臘曆史後來的變化,他提出著名的“衰落—複興”的理論,指出希臘社會在邁錫尼文明崩潰後出現明顯的倒退,至公元前8世紀前後人口和定居點數量迅速恢複,進入複興時期。他在《古風時代的希臘》一書中,將此過程稱為“結構性革命”[3]。他同時認為,“黑暗時代”處於邁錫尼文明和古風時代之間,“黑暗時代”社會的衰退表明這時期的希臘曆史存在一個斷裂期,因此邁錫尼文明和古風時代之間沒有聯係。此觀點在國際古典學界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