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錫尼文明一般是指公元前1600—前1200年期間南希臘的邁錫尼、提林斯、派羅斯等地的青銅文明。隨著約公元前14世紀初克裏特文明的衰落,愛琴文明的中心便由克裏特島轉向希臘大陸南部的邁錫尼。邁錫尼文明成為古希臘青銅時代晚期文明的代表。
一、“希臘底”文明
邁錫尼文明是新石器時代以來希臘大陸社會曆史發展的結果[1]。同時,作為後進的文明,邁錫尼文明也受到更先進的古埃及文明,特別是克裏特文明的很大影響。
早期“希臘底”文明 希臘半島的青銅文明得名於“希臘斯”,又被稱為“希臘底文明”(Helladic Civilization)。與基克拉底文化和克裏特文明相比,希臘底文明起步較晚,相對落後。大約公元前2600年左右,希臘的中部和南部地區才開始進入早期青銅時代(即早期希臘底,包括早期希臘底一、二、三期);而北希臘的馬其頓和色薩利等地,由於被一支從多瑙河流域南下的操希臘語的印歐人所侵占,仍舊保持著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文化生活,直至約公元前30世紀末,才蹣跚地邁入早期青銅時代的門檻。
早期青銅時代,農業氏族公社仍然是希臘大陸上基本的社會組織形式。人們開始使用銅製的匕首、鑿子等武器和工具,青銅直到早期希臘底的晚期才出現。居民點多分布在希臘半島的中部和南部,如中希臘的底比斯、奧科美納斯、歐特裏西斯、勒夫坎地(Lefkandi)、阿斯克塔裏奧、阿伊奧斯-科斯馬斯等地,以及南希臘的祖格裏斯、提林斯、列爾納、伊利斯、阿伊奧斯-德米特裏奧斯、阿科維提卡、弗德科裏亞等地[2]。考古學家在以上地區均發現了早期青銅時代的遺址。
在早期希臘底一期(約公元前2600—前2500年),希臘大陸上的社會發展相對平緩。居民的房屋一般呈圓形或半圓的馬蹄形,建築在石基之上,麵積不大,極少設防。早期希臘底二期(約公元前2500—前2200年)以後,希臘大陸獲得了較快發展,像同時期的克裏特島一樣,也出現了一些類似“宮殿”的較大型建築。如列爾納著名的“瓦房”(因瓦片屋頂而得名),長25米,寬12米,呈長方形,內部有多間房屋,外部有走廊,四麵均有入口,可以通往走廊和房間。“瓦房”建在石基之上,牆壁則用一米多厚的泥磚壘砌而成,而且經過灰泥粉刷。在中心聚居點的周圍,還有雙層圍牆環繞,並設有塔樓。另外比較著名的還有提林斯的圓形建築,也建在石基上,周長達88米。據測算,其高度約有26米,支撐牆的厚度可達4.7米[3]。關於這類較大型建築的性質與功用,目前尚難以確定,它們可能是氏族首領的私人居所或地方的行政中心,也可能作為公共建築,召開氏族會議或舉行祭祀儀式,或者是集體的糧倉。不管怎樣,這些規模較大的“宮殿”和圍牆的修建工程,非一家一戶所能單獨完成,說明在當時的氏族社會中,可能已經形成了某種相對集中的公共權力[4]。早期希臘底三期(約公元前2200—2000年),希臘大陸上開始出現一種帶有長方形大廳的長型房屋,或設有門廊,開了晚期希臘底時期邁錫尼式建築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