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石器時代與早期青銅時代的克裏特島
克裏特島的自然環境 克裏特島位於愛琴海的南端,東西長約250千米,南北則較狹窄,其最窄處僅12千米,最寬處也不過60千米。島嶼西部為高原山地,人煙稀少,較為落後,隻有北部沿海的蘇達灣地區適宜農耕。中部屹立著全島最高的伊達山,伊達山的東麵、南麵與北麵分布著較為富饒的平原,其中山南側的墨薩拉平原是全島麵積最大的平原。島嶼東部綿延著挺拔秀美的狄克特山,拉斯提平原就位於該山的北側。克裏特島地勢南高而北低,南部海岸陡峭,缺少良港;北部沿海地區地勢則較為平緩開闊,擁有天然的港灣和肥沃的平原。全島的居民主要集中在中東部的平原及北部海灣地帶。
克裏特島地處西亞、北非和南歐的交界點,地理位置優越,海上交通便利,成為古代愛琴地區與古代西亞和北非之間聯係的樞紐,便於吸收古代東方的先進文化,因此成為愛琴海地區青銅時代最重要的文明中心。在克裏特文明的演進過程中,宮殿建築具有重要地位,它們屢次被毀,又屢次得以修複、重建。學者們依據各期宮殿遺存,結合當時物質文化發展狀況,將克裏特文明的發展分為前王宮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古王宮時期(約公元前2000—前1700年)、新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700—前1450年)和後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450—前1100年);並根據希臘神話中克裏特島有米諾斯王的傳說,稱克諾索斯的王朝為米諾斯王朝,故而克裏特文明又被稱為米諾斯文明。
新石器時代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代,克裏特島上就有人居住。考古學家在克諾索斯、法埃斯特宮殿廢墟下以及一些洞穴中都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其中克諾索斯宮殿西殿下麵的新石器時代遺物的堆積層厚度有7米多,包括10個連續的考古文化層,時間跨度達3000年之久,其最底層(即第10層,屬無陶新石器時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6100年。島上的居民或住在洞穴中,或居住在村落裏。在克諾索斯新石器遺址中,發現了房屋的遺跡,隨著時代的延續,房屋的規劃排列越來越整齊,並出現了一係列小房間圍繞一個主要房間的格局。通常屋牆的下部由石料奠基,上部則用磚壘砌,初為火燒磚,後改用泥磚[1]。屋子內部設有長凳和平台,地麵上還鋪著鵝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