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克拉底群島係巴爾幹山脈的延伸,是愛琴海西南海域圍繞在提洛島周圍的一片環狀島嶼的總稱,包括提洛島、優俾亞、安德羅斯、派羅斯、納克索斯等諸多島嶼。“基克拉底”一詞,在希臘語中即“環”的意思。基克拉底群島由於地理位置的便利,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與希臘大陸、克裏特島以及小亞有海路交通往來,並成為小亞文化向古希臘各地傳播的海上中轉站,故而在早期愛琴文明的發展中處於領先地位。
一、早期基克拉底文化
建築和墓葬 約公元前3500年始,基克拉底群島在愛琴地區中率先步入了早期青銅時代(約公元前3500—前2000年)。根據考古發掘情況,早期基克拉底文化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以派羅斯島的墓葬群遺址、敘羅斯島上的查蘭德裏尼遺址和西非諾斯島上的哈吉奧斯·安德裏阿斯遺址,以及米洛斯島上的菲拉可比遺址第一期為代表。19世紀末,希臘考古學家衝塔斯在阿莫爾格斯、派羅斯以及臨近島嶼上發現了幾百座墓葬。其中在派羅斯島上的190座墓葬群中發現了少量的銅。這一時期諸島的居民點還比較分散,也沒有出現防禦設施。而在敘羅斯島上的查蘭德裏尼,衝塔斯找到了500座墓葬,以及一個有雙重圍牆的衛城,其中內圈城牆還附帶有5座塔樓。同樣,在西非諾斯島上的哈吉奧斯·安德裏阿斯,也發現了一座有雙層城牆的衛城遺址,且設計精巧,城門窄小,很難強行通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考古學家又多次對米洛斯島上的菲拉可比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考古學家將該遺址劃分為三個階段,其中菲拉可比第一期的居民點遺址規模不大,也沒有發現城牆,房屋呈現典型的安納托利亞樣式。約公元前1900年,該城與希臘大陸上的許多定居點一樣,被武力所摧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