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時代社會和經濟的巨大變革,不僅對政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深深地影響了思想意識形態。與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劇烈變動一樣,在當時的思想意識形態領域裏,形成了為數眾多的學說和學派。其中著名的學者有“六師”(六師是富蘭那迦葉、末伽黎拘舍羅、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婆浮陀迦旃延、珊閆夜毗羅胝子和尼犍陀若提子)。據有的學者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還應當是這六師的晚輩。[37]學說有“六十二見”(即見解)和“九十六種外道”。學者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階級或階層,在意識形態領域裏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麵。他們討論的問題包括:世界與自我有常還是無常,世界是有限還是無限,一切有因還是無因,死後有靈魂還是斷滅,解脫之道如何的問題,等等。
那時,影響大的有耆那教、斫婆迦派、阿什斐迦派和佛教。
耆那教是公元前6世紀時在印度興起的一個宗教。據說,其淵源很古,到公元前6世紀時已經傳了24祖(不過,是否真實很難確認)。直到傳說中的第23祖白史婆,在曆史上才確有其人。根據傳說,白史婆可能是公元前8世紀的人。他原來是迦屍國的王子,30歲時出家,苦修84天後得道,以後傳教70年,活了100歲。他不搞祭祀,也不敬諸神,反對瓦爾那製度,主張各瓦爾那的人都可以通過修行而得道,也不歧視婦女。他還初步組成傳教團體,製定了一些教規和誓戒。
耆那教的真正創立者是筏馱摩那,他的父親是一個部落首領,他是次子。其父母都在他30歲時絕食而死,他本人自幼也受到父母思想的影響。他曾經結過婚,有一個女兒。他30歲時出家修行,冥思苦想了12年,在42歲或43歲時自以為得道,成為“耆那”(意為戰勝情欲者)、尼乾陀(意為解脫束縛者),被稱為耆那大雄,即戰勝情欲的偉大英雄。跟隨他的教徒也被稱為耆那。他四方傳教,信徒越來越多,並得到摩竭陀、阿般提等國國王的支持。他72歲時去世(其卒年應當比佛陀略早),信徒達14萬。他被尊稱為耆那教的第24代教祖,也是耆那教的最後一位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