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印度波斯文明

第四章 佛教

第一節 佛教的創立

一、佛教的創立

佛教是現代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東亞和東南亞有很大的影響。

佛教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其創立的社會背景是,當時在恒河流域雅利安人統治的地區,婆羅門及婆羅門教的統治地位引起了廣泛的不滿;列國時代各國之間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無數的苦難;社會經濟發展雖然使一部分人富裕了起來,但大多數人卻很貧窮。這一切苦難使被壓迫者找不到出路,因而就希望從宗教中尋求解脫;統治階級中的一些人在當時非常混亂的情況下,也希望從宗教中去尋求解脫;當時思想意識形態中的百家爭鳴的環境等,都為耆那教、佛教等宗教的發展創造了客觀環境。

佛教是釋迦牟尼所創立的。按我國傳統的說法,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6年,死於公元前486年,是迦毗羅衛城(在今尼泊爾境內)的統治者淨飯王之子,屬於刹帝利種姓。《長阿含經》卷第一第一分初《大本經》第一中,以釋迦牟尼的口吻說:“我父名淨飯,刹利王種,母名大清淨妙。王所治城名迦毗羅衛。”釋迦牟尼原名為悉達多(Siddhārtha),姓喬達摩(Gautama)。“釋迦牟尼”(?ākyamuni)是他得道後所獲的稱號,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其母在釋迦牟尼出生後不久即去世,他是由姨母撫養長大的。悉達多自幼過著舒適無憂的生活,也受過嚴格的教育。29歲出家,先後到過吠舍釐、王舍城等地,向那裏的修道者學道,但不得要領,於是又修了6年的苦行。

圖4.1 喬達摩·悉達多降生。犍陀羅建築浮雕

苦行不僅沒有使他得到解脫,反而讓他認識到這條道路行不通,於是在35歲時,他來到摩竭陀國迦葉城附近的前正覺山西南十四五裏地方的一棵菩提樹下,進行了長達7天7夜的冥思苦想,終於認為自己已經得道。以後在恒河流域的摩竭陀等國收徒傳教40多年,被門人奉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