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世紀中葉,大月氏人建立貴霜帝國,其版圖最大時包括了中亞和北印度的廣大地區,其首都原在中亞,後遷至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貴霜人對古代世界的曆史和文明做出過自己的貢獻,但有關貴霜帝國的資料卻極其貧乏。在有關貴霜帝國的資料中,有用中文、藏文、希臘文、拉丁文、亞美尼亞文、阿拉伯文及梵文等寫成的,但卻很少有直接述及貴霜曆史的,而且上述各種述及貴霜帝國的文字資料都是極其瑣碎和零散的。為了書寫貴霜的曆史,運用碑銘資料、古錢幣資料以及其他考古發掘的資料是極其必要的。
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貴霜人是大月氏部落的一支。在西方資料中,他們被稱為陶克瑞人(Tochari)。印度史籍中稱其為杜薩拉人(Tukhara)。而貴霜一詞在印度史籍中卻很少出現,隻在貴霜諸王及其藩臣的碑銘和錢幣資料中,以及後來的薩珊王朝、亞美尼亞人和阿拉伯人的記載中見到過。
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記載說:
騫(按:即張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裏,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萬。故時強,輕匈奴。及冒頓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於,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餘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史記》中記載的有關大月氏的情況是張騫告訴司馬遷的。
班固的《漢書·西域傳》記載的有關大月氏的情況如下:
大月氏國,治監氏城,去長安萬一千六百裏,不屬都護。戶十萬,口四十萬,勝兵十萬人。東至都護治所四千七百四十裏,西至安息四十九日行,南與罽賓接。土地風氣,物類所有,民俗錢貨,與安息同。出一封橐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