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8年,大月氏人在阿姆河北部地區建立國家。漢朝的張騫就是在這時和他們發生聯係的。公元前100年左右,他們渡過阿姆河,征服了阿姆河以南的大夏人(也有人認為,大月氏人是在公元前2世紀移居大夏的)。公元前1世紀時,5個月氏部落由頭領俱居羅伽費沙王統一為貴霜王國。紀元初期,他帶領部落民翻山南下到達犍陀羅,並在喀布爾建立了他們的朝廷。大約公元1世紀中期,他的兒子維馬伽費沙王繼承了他的王位,並成為印度曆史上第一位仿照羅馬鑄造金幣的統治者。[1]他把自己的國土劃分為五個翕侯領地,其中之一是貴霜領地,也是最強大的一個領地。海勞斯統治時期,發行了有海勞斯半身像的錢幣,並自稱為貴霜王。在占領了大夏100多年之後,貴霜王丘就卻征服了其他翕侯。公元1世紀初,丘就卻憑借貴霜翕侯的資格奠定了貴霜帝國的基礎。在此以後,貴霜帝國才實際上是大月氏的國家。
公元1世紀至2世紀之初,在丘就卻和閻膏珍統治時期,貴霜以大夏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兼並了從康居到克什米爾和旁遮普的地區。
公元2世紀,在貴霜帝國的保護下,人們開辟了從中國至東地中海的一條陸上商路,這就是絲綢之路。
公元2世紀初到3世紀中葉,在迦膩色迦及其繼承者瓦西色伽、弗維什伽和婆蘇提婆統治時期,貴霜繼續向外擴張,在差不多100年的時期裏,從康居擴張到了印度東部的比哈爾,從北部的帕米爾以西擴張到了印度南部的文底耶山(或西部起自馬爾加,東部瀕臨和田,北麵到達裏海南岸,囊括了花剌子模和索格底亞那,而南部則包括今天的阿富汗、整個印度河流域及除印度半島尖端以外的印度大部分地區,還有一個約略平行到東部海岸的狹長地帶)。從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中葉,在婆蘇提婆的幾個繼承者統治時期,以及臣屬於薩珊王朝而統治大夏和白沙瓦的貴霜諸王時期,還有阿拉哈巴德的薩摩陀笈多碑銘中提到的可能位於西北部的一些飛地的“王中之王、天之子”的統治時期,貴霜帝國開始衰落、分裂,領土縮小到它原來的大夏中心,最後歸於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