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因伐爾特記載,佛陀的人格化也是在迦膩色迦統治時期:“佛的人格化最初出現在迦膩色迦時的某些錢幣上,那自然是無可爭議的史實。”[6]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據張騫報告,在大夏到處有城邑,後來的考古發掘證實了這一點,張騫還說他在大宛看到了“七十餘城”,應當也是真實的。
貴霜帝國靠征服起家,它征服的地方很多,因此其民族必然眾多,居民的成分也必然非常複雜,如伊朗人、希臘人、西徐亞人(或稱斯基泰人)、帕提亞人、印度人等。
貴霜人長期生活在阿姆河一帶,那裏水源豐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所以大夏人口稠密。張騫曾經說過:“大夏民多,可百餘萬。”張騫是在公元前128年來到大夏的,當時大月氏人還沒有到達大夏,而大月氏來到大夏以後,其勢力大增,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他們很快就適應了大夏的生活,從事農業、畜牧業和混合經濟。據《漢書》記載,到公元1世紀時,大月氏人統治的地區人口已經達到40萬,雖然其中的大月氏人隻占少數。在貴霜人統治之下,五翕侯統一,形成了一個統治集團。到公元1世紀貴霜人在大夏或巴克特裏亞建立國家時,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比例大約是1∶3或1∶4。但大月氏人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司馬遷說其控弦者可一二十萬,班固和範曄都說其勝兵十萬,這使其足以控製其統治的地區。
關於貴霜帝國的社會生活,張騫說,大夏人是過定居生活的,大月氏人在征服大夏以後,也從過去的遊牧生活逐漸轉入定居。大夏原來的居民有手工業者、商人、農民。大夏以土地肥沃、礦產豐富而著名。阿姆河及其支流被最大限度地用來灌溉農田。波斯帝國統治時期建的坎兒井——地下水道,能把水從山上引下來,灌溉更多的農田。考古發現證明,大月氏人沒有中斷這種水利係統,而是保存了它,而且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有所改進。大月氏人自己並不一定有很多人從事農業,但他們作為這個地方的統治者,必定非常重視擴大農業基礎。大月氏人統治時期來到這裏的人,如斯基泰人等,可能都從遊牧轉入了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