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古代印度的土地製度
一、土地製度
古代印度的土地製度問題是個頗為複雜的問題。現代學者提出了種種說法:國有(或者王有)說、私有說、農村公社所有說和多種所有製說等。古代的多種資料提到,土地歸國王所有。如《摩奴法論》認為,國王是“大地的主人”。佛經也說“國王是田主”。斯特拉波引用麥迦斯提尼的話說:“整個國土歸國王所有”。在古代南亞,國王可能占有不少土地,組成王室經濟。正如李茲契爾和斯切特裏契所認為的,國王是部分土地的所有者,這種王室土地是不大的領地,其個別地段在農村公社中間;另外,國王對於其他土地並沒有實際的所有權,而隻能代表國家征稅。應當看到,國有土地與王有土地是有區別的。有些資料中所說的王有土地,實際上應當是國有土地,如國王封賞的土地(包括梵封、梵分)、罰沒的土地等。屬於國有的土地除耕地以外,還應當包括森林、草地、荒地等。《政事論》說,農業總監“用奴隸、雇工和罪奴在多次翻耕過的、適於(生長)不同作物的土地上播種”。這種土地顯然也是國家的土地,而不是國王的土地,其收入應入國庫。
關於梵分和梵封,佛經中多有提及,如《長阿含經》卷第七第二分《弊宿經》第三說:
爾時童女迦葉與五百比丘遊行拘薩羅國,漸詣斯波醯婆羅門村。時童女迦葉在斯波醯村北屍舍婆林止。時有婆羅門,名曰弊宿,止斯波醯村。此村豐樂,民人眾多,樹木繁茂,波斯匿王別封此村與婆羅門弊宿,以為梵分。
《長阿含經》卷第十三第三分《阿摩晝經》第一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進俱薩羅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至伊車能伽羅俱薩羅婆羅門村,即於彼伊車林中止宿。時有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止鬱伽羅村,其村豐樂,人民熾盛。波斯匿王即封此村與沸伽羅娑羅婆羅門,以為梵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