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
哈拉巴文化時期,印度河流域人民創造和使用的文字,因刻於印章之上,故稱為“印章文字”。這種文字就現在所知有500多個符號。可惜這種文字至今還未釋讀成功,其所屬語係亦不清楚。後來,屬印歐語係的所謂雅利安人入居次大陸,他們在吸收哈拉巴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其語言和文字都與哈拉巴文化時期大不相同。他們使用的是婆羅米文、佉盧文和梵文,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梵文。梵文是一種字母文字,受阿拉美亞文字的影響創造而成,由47個字母構成。吠陀等文獻就是用梵文寫成的。
圖10.1 梵文、婆羅米文
二、文學
古代南亞人民留下了豐富的文學作品,其中最早的是吠陀文獻。四部吠陀是宗教文獻,也是文學作品集。另外,古代南亞人民還創作了兩部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它們都是用梵文寫成的,比希臘的《荷馬史詩》還要長。其中《摩訶婆羅多》約10萬頌(每頌2行,每行16個音),《羅摩衍那》2.4萬頌。前者的作者相傳是毗耶婆(廣博仙人),後者的作者相傳是蟻垤仙人。
《摩訶婆羅多》原意為婆羅多的戰爭。原書18篇,2109章,最後還有第19篇作為補遺。其中心故事是講述婆羅多王的後裔俱盧族的堂兄弟之間的鬥爭。俱盧族的持國王有100個兒子和1個女兒,其弟般度王有5個兒子。王國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為持國王之子統治,一部分為般度之子統治。但持國王之子放逐了般度之子。當他們從流放地回來後,便要求歸還自己的王國,於是引起18天大戰。戰爭進行得十分激烈、殘酷,最後持國王的100個兒子盡皆戰死,般度諸子獲勝。該史詩包括了豐富的知識,是古代南亞的一部百科全書。
《摩訶婆羅多》原書18篇篇名如下:《初篇》、《大會篇》、《森林篇》、《毗羅吒篇》、《斡旋篇》、《毗濕摩篇》、《德羅納篇》、《迦爾納篇》、《沙利耶篇》、《夜襲篇》、《婦女篇》、《和平篇》、《教誡篇》、《馬祭篇》、《林居篇》、《杵戰篇》、《遠行篇》、《升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