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古代印度的曆史,所依據的資料依曆史時期的不同而大不相同:研究印度河流域文明(即哈拉巴文明)的曆史,主要依靠考古發掘的資料(該文明隻是由於考古發現才為人所知,而且這個時代的文字也還未釋讀成功)。研究後來的印歐語部落的曆史,則主要依據文獻資料,文物資料極為有限。題名學的資料不僅出現得很晚(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才出現),而且數量也有限,它們最多隻能反映曆史的基本輪廓。有關社會經濟結構的基本資料如司法文書也極其貧乏。古代印度的文獻資料有如下幾個特點:(1)宗教性質的資料(如婆羅門教和佛教的經典)多,而世俗性質的資料少。(2)很多資料都不能確定時間(無論是其寫作的時間還是其反映的問題的時間)。“印度年代學的不可靠性提出了一個最困難的問題。五千年或者更長久的印度曆史通常被分為3個時期:古代、中世紀和近現代。對每一時期的命名和起訖年代都有不同意見。事實上,在借助於希臘資料確定某些重要起訖年代之前,印度曆史幾乎完全缺乏斷代。即便是現在,構成文化研究基礎的某些政治事件和大量文獻的年代仍不完全清楚。在古代印度人手裏,曆史似乎消失在史詩、英雄傳奇、神話和傳說中,時間失去真實性並降到次要地位。所以,對哲學思想的發生學分析對其思想價值沒有多大關係。”[1](3)難於確定其作者。(4)其地理概念也較模糊。(5)缺少政府文告性質的文獻等。
因此,古代印度的政治史很難寫得很完全,社會經濟關係的曆史也隻能描繪出一個一般性的特征,而且還往往要借助於曆史推論的方法,使用相當晚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