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吠陀時代亦即梨俱吠陀時代,是雅利安人的軍事民主製時代。
雅利安人原來可能是居住在南俄羅斯草原和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大概在阿姆河、錫爾河、鹹海和裏海一帶。公元前2000年代上半葉,他們開始大舉向外移民。一支向西南進入伊朗高原,其中有些又繼續西進,闖入兩河流域、希臘和意大利半島,劫掠了這些文明地區,對這些地區的文明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向東南的一支則經阿富汗,過興都庫什山口,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進入印度河河穀。這些在後來創造了印度文明的雅利安人和在伊朗高原創造了米底和波斯文明的雅利安人,原來可能是具有親緣關係的。
圖2.4 吠陀經
關於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之後的曆史的史料主要保存在《吠陀》以及解釋《吠陀》的《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和兩部大史詩中。《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一部《吠陀》,其編纂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2—前9世紀,反映了公元前1500—前900年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情況。史學界一般都把《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時代稱作“早期吠陀時代”。晚於《梨俱吠陀》的有《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娑摩吠陀》是從《梨俱吠陀》裏摘錄下來的頌歌節句,按其在祭祀儀式中使用的需要排列而成。《耶柔吠陀》是祭祀和奉獻犧牲時使用的禱文集,是祭司主持祭儀時用的手冊。《阿闥婆吠陀》成書較晚,是驅魔禳災、平息神怒的咒語,其中夾雜著許多世俗生活方麵的內容,與《梨俱吠陀》大不相同。這後3種《吠陀》成書較晚,所反映的時代為公元前900—前600年或更晚,史稱“晚期吠陀時代”。
侵入印度河河穀的處於原始氏族公社末期的這些遊牧部落自稱“雅利安人”,意為“高貴者”。其實,他們比原來住在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要落後得多。這些雅利安人帶著他們的戰車、人馬、畜群、食物和供奉的神龕,一股接一股地湧進印度河河穀,把原來在印度河流域的居民趕到東部和南部。《梨俱吠陀》反映了定居在旁遮普地區的雅利安人的狀況:他們不熟悉城市,並放棄了城市。他們與原來的土著居民發生了激烈戰爭,劫掠並占領土著居民的農業地區。他們不住城市,而是建立了一些散布在各地的村落。從《梨俱吠陀》中提到的資料看,雅利安人居住在旁遮普的五條河地區,基本上是在印度河文明的範圍之內,而且還不是印度河文明的全部地區。例如,在《梨俱吠陀》中,就沒有提到印度河的下遊地區,說明他們在那時還沒有占領那裏。他們稱土著居民為“達薩”(或“達休”),把達薩說成是黑皮膚的、沒有鼻子或鼻子扁平的、說邪惡語言的人。很顯然,在外表上他們與土著居民有著很大的區別。整個吠陀時代,雅利安人對達薩進行了不斷的戰爭。《梨俱吠陀》中提到他們須應付敵人“一百個有柱子的堡壘”,歌頌他們的戰神因陀羅是“城市的摧毀者”。先前的居民或遭殺戮,或被趕走,或被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