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期吠陀時代的社會經濟
晚期吠陀時代是印度雅利安人國家形成的時代。
在早期吠陀時代後期,特別是梵書時期,雅利安部落開始從印度河上遊逐漸向東遷徙,進入恒河流域。由於從喜馬拉雅山流下的河流在山的南麓一帶水量不大,可以涉水而過,所以,東遷的雅利安人遷徙的路線基本上是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丘陵地帶向東。在遷徙時,他們盡量避開河流附近森林密布的地區。在晚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勢力主要是在恒河的上遊和中遊。雅利安人不斷向東擴展,與印度土著居民的頻繁接觸和新的結合,促進了次大陸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
在晚期吠陀時代,南亞次大陸已經比較廣泛地使用了鐵器,在《阿闥婆吠陀》中提到了鐵,而且,考古發掘也發現了這個時期的冶鐵遺址。隨著鐵製工具的出現,南亞次大陸的耕地麵積迅速擴大,原先無人居住的森林地區和沼澤地區皆被大量開墾。農業在經濟中已居主要地位。耕地使用重犁,往往用好幾頭牛牽引。播種也按不同的季節分期進行。農作物除麥、豆類外,又增添了水稻和棉花等品種。
手工業較以前有了發展,已經出現礦產、冶金、紡織、陶器、竹木器等行業,同時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某一行業的工匠,如鐵工、木工、織工、金工、陶工、石工等。據希臘史料記載,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於公元前518年占領印度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後,每年向其居民勒索賦稅360塔蘭特(1塔蘭特等於26千克)砂金。[11]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城市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這時可能已經出現了雅利安人的城市。雖然沒有當時的資料說明城市出現的過程,以及最早出現的城市是哪個或哪些,但晚後的佛經資料在說到私有製、國家產生的過程時,也說到出現了婚姻、家庭和城市。如《長阿含經》卷第二十二第四分《世記經·世本緣品》第十二[12]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