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居魯士叛亂給波斯帝國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它不僅再次暴露了波斯帝國王室內部的尖銳矛盾,也為以後行省總督的叛亂開了個頭。在公元前4世紀時,即在小居魯士叛亂後,在波斯帝國內部發生了一係列的行省總督的叛亂,而這給波斯帝國的最後瓦解創造了條件。
在小居魯士死後,他手下的希臘雇傭軍在色諾芬的帶領下,從兩河流域的巴比倫附近向西撤退,直到黑海的希臘城市,顯示了波斯帝國內部的空虛。正如色諾芬的《長征記》的英譯本序言所說:
萬人希臘大軍從撒爾迪斯進軍到巴比倫門戶,再由此回師到攸克星海(即黑海)的希臘沿岸……輕而易舉地擊敗比他們多好幾倍的波斯軍,盡管阿塔薛西斯極力阻截,他們仍得以安全回師。這向所有的人表明,這個煊赫一時、頗為人所畏懼的波斯大帝國是全然軟弱無力的。希臘政治家和軍事要員很快便得到啟發。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說:“這位年輕的學者、哲學家[色諾芬],在所有的首領於談判中被背信棄義地殺害之後,率領這支陸上萬人大軍穿過廣闊王土心髒地帶,安全地從巴比倫回到希臘。此事震驚了世界,並鼓舞了後來希臘人入侵波斯王土。正如以後塞薩利人約森所擬議,斯巴達的阿基西羅斯所企圖的,馬其頓的亞曆山大所完成的大業,所有這些都是在這位年輕學者的行動感召下進行的。”[9]
[1] 參見[古希臘]色諾芬:《長征記》,第1、30~32頁。
[2] 參見[古希臘]色諾芬:《長征記》,第2~3頁。
[3] [古希臘]色諾芬:《長征記》,第2頁。
[4] [古希臘]色諾芬:《長征記》,第2~3頁。
[5] 戴奧多羅斯:《曆史叢集》,ⅩⅣ,20。
[6] [古希臘]色諾芬:《長征記》,第23頁。
[7] [古希臘]色諾芬:《長征記》,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