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從異國遠方特地來到聖城耶路撒冷的每一位敏感而豐富的當代詩人,很容易成為一位內心虔誠的朝聖者,一名“我與你”的靈性對話者。當他們踏進這個承載厚重曆史、悠遠意味的聖地,他(她)踟躕在耶穌曾經被囚的客西馬尼園,無語地麵對著骷髏山上聳立的巨大的十字架,眼淚滴落在猶太人的哭牆上,甚至再次重返耶路撒冷,充滿著驚詫、震動、悲憫、困惑、悵惘、反思、懺悔……油然而生的內心戰栗與靈魂拷問,刻骨銘心的追憶、冥思與告白,這一切構成了詩人王桂林的詩集《我的耶路撒冷》的主旨。[1]正如詩人在後記《每個人心裏都要有一個耶路撒冷》中坦誠的:“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去耶路撒冷,真正走一回朝聖之路。此前我一直把寫詩歌視為自己的宗教,認為寫作之路就是朝聖之路,但遠沒有這次來到耶路撒冷的受洗讓人震撼,如雷轟頂,五內俱焚。”[2]
《我的耶路撒冷》收錄了桂林於2012年9月3日至8日參加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舉辦的第32屆“世界詩人大會”之際,去往耶路撒冷的一段心路曆程。“那裏巨大的氣場深深吸引著我們,以至於我們去過一次之後的第三天又重返耶路撒冷,重走耶穌背負十字架走向死亡之路。那一天,每個再次到來的詩人都從肉體到靈魂受到了雙重的震動與洗禮。”[3]作為一個來自東方古國、攜帶幾千年文化傳統的遊子,一個曆經了大半生的苦難、憂患、**、沉浮而依舊執著於詩歌寫作的中國當代詩人,桂林走在這條令他淚流滿麵、失聲痛哭的荊棘之路上,和著熱血、墨水與淚水寫下了一組獻給耶路撒冷的宗教詩(包括《耶路撒冷》《以色列》《禱告》《地中海的陽光》《客西馬尼園》《我是》《重返耶路撒冷》《豎瑟》《哭牆》《今夜》《死海之鹽》《你就在那裏》共12首)。詩人桂林從一個超越於日常生活之外的信仰維度,言說了個體肉身如何遭遇耶路撒冷非同尋常的曆史、文化、宗教、地理、自然和神聖場景,在刺眼的光芒下脫胎換骨,洗心革麵,走向新生。對這位來自山東黃河口的詩人而言,去往耶路撒冷之路亦是呼喚和平與愛、打碎自我、尋找精神家園的複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