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典傳承與博雅教育

三、中庸之道的思維範式

既然“執兩用中”包含一種對立諧和的辯證關係,這其中起碼涉及“兩”與“中”這三個成分。這裏的“中”,是基於“兩”的選擇、判斷和運用。因為再說“中和”,不可能是單向度的,而是多元素的,否則不可稱之為“和”。另外,“中庸觀念認為,任一獨立的德目,總是不完善的,總有它的不足之處和過激之處。”[7]因此之故,基於“中庸”的三層含義,龐樸將其常見的思維範式歸結為四種:A而B,A而不A′,不A不B,亦A亦B。

A而B的形式,比如,“寬而粟”“直而溫”“強而義”等,主要在於以對立麵B來濟A的不足;與之相輔的,就是A而不A的形式,比如,“剛而無虐”“哀而不傷”“樂而不**”等,所強調的是泄A之過,勿使A走向極端。

不A不B的形式,比如,“無偏無黨”“無反無側”“無近無遠”等,要求不立足於任何一邊,把“過猶不及”或“不偏不倚”的主張一次性表現出來,強調的是對立雙方的彼此節製,這有利於彰顯“用中”的特點,有助於取得一種純客觀的姿態。

亦A亦B的形式,比如,“剛強猛毅”“溫柔敦厚”“廣博易良”等,側重表明對立雙方的互相補充,最足以表示“中庸”的“和”的特點,有利於收到“中”的效果。

就A而不A′的形式而言,我們也可以將其微調為A而不B,這樣更為簡易便捷一些。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所載,季紮在評論《詩經》之中《頌》詩之樂的演奏效果和欣賞體驗時指出:“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複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暫且不論這是否有誇張之嫌及其道德化偏好,其中所包含的十四項因素——正直而不倨傲,曲折而不卑下,親近而不逼迫,疏遠而不離心,遷動而不混亂,反複而不厭倦,哀傷而不憂愁,歡樂而不**荒,使用而不匱乏,寬廣而不顯露,施舍而不耗費,收取而不貪婪,靜止而不停頓,運行而不流**,正好表現出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有度的情景,以充分實現的“中和”境界而使《頌》詩之樂達到頂點,同時以儒家慣用的“比德”的方式象征出盛德之人應有的優良品格。孔子後來評價《關雎》之樂,也是受此影響,認為此曲此調“樂而不**,哀而不傷”,合於“中和”之紀。另外,儒家所論的君子“五美”之德,即“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顯然也合於A而不B的思維形式。也正是憑借這種邏輯,構成了不同形態的中和之美。這種中和之美,抑或反映在音樂風格上,抑或反映在審美體驗上,抑或反映在價值判斷上,抑或反映在道德修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