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雲:“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28]其實在的意義就是“道通為一”,“一”是什麽?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9]莊子雲:“神何由降?明何由生?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源於一”。[30]黃克劍先生論述:“這‘一’既是‘道’。‘道’固是‘神’、‘明’、‘聖’、‘王’所以‘生’‘成’的緣由,卻也在萬物之中無所不在……‘道’不是天地萬物之上而超離天地萬物的實體,它從來不由天地萬物之外或天地萬物之上向天地萬物發號施令。”[31]“道”不可分,它是整體。所以莊子的“人籟、地籟、天籟”的三重境界實際上也是一個整體,它們不是互相獨立排斥,它們是有待向無待的一個轉化過程,由“人籟”向“天籟”的升華過程也是心靈的轉化過程。鍾泰雲:“‘怒者其誰邪?’反詰子遊,欲其自領會“天籟”之旨也。《逍遙遊》雲:‘怒而飛。’《外物篇》雲:‘春雨日時,草木怒生。’凡怒皆天機之動也。‘誰’雖疑辭,然老子常言道:‘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彼以‘誰’表道,此以‘誰’表天……所以子綦始終未談及天籟也,不知地籟有作止,而天籟無作止,能與無作無止處著眼,天籟固不在地籟外,亦且不在人籟外也。”[32]所以莊子始終沒有將“三籟”分為獨立的個體,用同一個“眾竅怒呺”舉例,將“三籟”共融其中,對同一物的觀照,“三籟”的境界同樣共存其中,當觀照的重點由所觀的客體轉變為所觀的主體時,境界自然升華。“物”本身沒有境界可升華,逐漸超脫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在這其中有程度高低,低境界向高境界的發展也是一個整體,“人籟、地籟、天籟”都處於獲得絕對精神自由的途中的不同階段而已,它們共同構成了莊子對精神超脫的認識。在“人籟”的認識層麵上,認知“物”是通過感性知覺來加以把握,具有實在性和表象性;在“地籟”的認識層麵上,所聞的“道”是對於“物”的共同的內在規律的一種把握,將其共同的秩序抽象領悟;在“天籟”的層麵上,對“道”的把握超過了一般的感性或理性的認識論,是通過虛靜的直觀來超越普通認識的遮蔽,並且經過“體道”這種體驗的方式加以體會。隻有到達“天籟”的境界時,莊子所謂的“逍遙”的自由境界才得以展現。到達“天籟”境界時,無論麵對“人籟”中的世俗**還是“地籟”時期望脫離凡塵喧鬧,心境已然變得超然,所以萬物皆自由,我們所麵對的事物依然是其本身,而改變的是心境,所以也就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之中,都能以超然之心麵對。“三籟”一以貫之,就似百川匯而成海,川海相連,無論怎樣改變流向,它們始終還是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