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典傳承與博雅教育

君子如何可能——釋“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李治佳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之精神》中,借用《中庸》中的“極高明而道中庸”來說明中國的哲學傳統。“極高明”是指追求一種最高的境界,這種境界是最高的、出世間的;“道中庸”是指雖然它是最高的,但又是世間的,不離乎人倫日用。中國哲學所追求的正是這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擁有這種境界的人就是聖人。聖人的人格是內聖外王的人格,內聖是就其內在修養的成就而言,外王是就其外在社會功用而言。在孔子那裏,“內聖外王”的人格就是“君子”的理想人格。

如何塑造“君子”的理想人格?孔子認為需要三個階段“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1]。在此過程中,“詩”“禮”“樂”是“人文化成”的途徑,通過詩教、禮教、樂教把人培養成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即“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