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典傳承與博雅教育

結語

亞裏士多德認為,音樂教育的舉足輕重之處即在於其對公民德性之培養上。公民的德性是成就其為卓越公民之根本。音樂教育使公民的德性得到升華,內在靈魂達到一種和諧統一的狀態。亞裏士多德認為音樂教育上升到靈魂層次即是一種和諧,整個心靈的諧和就是德性。[32]在《論靈魂》中,他也說:“靈魂是一種和諧。”在《政治學》第八卷中亞裏士多德提出:“靈魂本是一支樂調”,“靈魂內含樂調的質素”。[33]和諧,便是一種比例關係的協調。音樂能夠滲透靈魂,使靈魂達到和諧狀態,將公民內在的“善”充分激發出來。公民通過聆聽或感知音樂,使其內在德性、素養等各方麵得到完善互補,協調發展。亞裏士多德認為每個人的活動目標都是“善”他通過活動得以實現。[34]人自身特有的活動能力得到充分運用的“品質”就是“德性”,德性的貫徹會導致“快樂”,因為快樂是完善活動的必然結果。[35]

音樂教育還可以從外在上以音樂陶冶公民,成為其高尚生活的一部分。亞裏士多德認為不同年齡的公民應按照其音樂教育的三個標準施以不同的樂調和內容,通過這些樂調和內容使公民最直觀地感受現實世界,培養其理性看待世界的視角。音樂也因其對於公民與城邦的淨化作用,潔淨了公民的心靈,樹立了城邦的善德。由此可見,亞裏士多德始終將城邦作為其音樂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在《政治學》一書中,他開門見山提出了全書及其個人理論的核心“城邦”一詞,並將其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他指出城邦的目的是成善業、結善果,最終建立“至善城邦”。這樣一個崇高的目標,終將落實於益於公民又益於城邦的具體實踐之中。音樂教育可以使公民陶冶情操、消遣閑暇、淨化心靈、養成善德,使其達到美德與靈魂和諧共融的境界,從而助其成為卓越之公民,為建構至善城邦提供一條可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