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風西韻:感受音樂之美

一個英雄的隕落 一曲壯麗的悲歌——亨德爾的著名宗教清唱劇《掃羅》

亨德爾到倫敦後的絕大部分作品通常都在夏天完成,然後在年底冬天到來之際及來年的春季上演,這幾乎成了他的創作規律。1738年夏,從7月23日到9月27日,亨德爾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創作了一部不朽的聖經題材的清唱劇《掃羅》(Saul,HWV53),腳本作者是被同時代人認為有些狂妄自大的業餘劇作家查爾斯·詹寧士(Charles Jennens,1700—1773)。《掃羅》是這位富有並受過良好教育的英國紳士為亨德爾寫的四部清唱劇之一,除了《掃羅》,詹寧士還為亨德爾提供了著名的《彌賽亞》、《快樂的人、幽思的人、穩健的人》和《伯沙撒王》的腳本,成為最成功的亨德爾腳本作者之一。

《掃羅》的內容取材於《撒母耳記》。《撒母耳記》(Books of Samuel)是《聖經·舊約》中的幾部曆史書之一,全卷主要人物有三位,即先知撒母耳(又譯塞繆爾)和兩位古以色列聯合王國最早的君王掃羅與大衛。《撒母耳記》講述撒母耳“膏立”(希伯來人的一種特別宗教儀式)掃羅及大衛為王的故事,其中上篇十三章一節至三十一章十三節敘述了掃羅的衰落和大衛的興起。曆史上,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回到以色列後,經過一個混亂不定的“士師”時期,大約從公元前1021年起進入了所謂的“聯合王國”的時代,這一時期以色列產生了三位最早的國王掃羅、大衛和所羅門。掃羅是古以色列第一代國王,約公元前1021年—前1000年在位;大衛是第二任國王,約公元前1000年—前962年在位。掃羅對以色列的主要貢獻是在軍事方麵,他驍勇善戰,但不擅國政,並屢次冒犯以色列人信仰的神,引起部分不同支派的以色列人的仇視,最後死於同宿敵非利士人的戰爭。由於先知撒母耳在世時“膏立”和猶大支派的擁戴,在掃羅死後,大衛成為以色列第二任國王,他統一了以色列所有支派,建立起控製整個以色列的統一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因此成為以色列人民最理想、最崇拜的國王和一個綿長朝代的開創者,其整個形象和王權都凝聚著以色列人對彌賽亞(救世主)的殷切期望。到公元前2世紀時,大衛已經成為文學作品中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大衛的兒子也成為加冕統治世界萬邦的上帝之子的形象,從而奠定了基督教興起的溫床,後來的基督教明確指定耶穌是大衛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