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在17世紀後半葉至18世紀初的馬蘭·馬雷(Marin Marais,1656—1728)是法國巴洛克時期的著名作曲家和法國最偉大的低音維奧爾琴演奏大師,在法國音樂史上一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馬蘭·馬雷年輕時曾向維奧爾琴大師聖·哥倫布(Sainte-Colombe,1640—1700)學習演奏低音維奧爾琴,法國1992年拍攝的一部榮獲戛納大獎的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Tous le Matins du Monde)就反映了他們師徒之間的那種緊密關係。馬蘭·馬雷很晚才學習作曲,在1679年他23歲時,馬蘭·馬雷師從呂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開始創作維奧爾琴曲等器樂作品。他所寫的器樂曲通常都帶有一個描繪性的標題。馬蘭·馬雷還是最早創作“三重奏鳴曲”這種曲式的法國作曲家之一。在他一生創作的約650首各類作品中,具有濃鬱的正統法國風格的維奧爾琴曲和各種室內樂占了大多數。當今的早期音樂熱讓古典音樂愛好者特別是古樂迷對馬蘭·馬雷的器樂作品不再像以前那樣陌生了,但限於相關有聲資料的匱乏,對他的歌劇可能仍然會比較陌生。
馬蘭·馬雷一生隻留下了四部歌劇,即與呂利的長子路易斯·呂利(Louis Lully,1664—1734)合寫的《阿爾塞德》(Alcide,1693),以及《阿裏安娜與酒神巴克斯》(Ariane & Bacchus,1696)、《阿爾西翁內》(Alcyone,1706)和《塞默勒》(Semele,1709)。其中以第三部歌劇《阿爾西翁內》最為著名,它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傳說《塞伊克斯與阿爾西翁內》。這個神話傳說與我們熟知的《奧爾菲斯與尤麗狄茜》一樣,是古代西方神話傳說中描寫男女間恩愛不渝的幾個最為美麗感人的愛情故事之一。它有若幹個版本,其中流傳得最廣的版本是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偉大詩人奧維德在他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共15卷)第11卷中所做的轉述。故事的大意是:啟明星之子、塞薩利國王塞伊克斯與風神的女兒阿爾西翁內是一對忠實恩愛、從不分離的夫妻。當塞伊克斯的弟弟不幸變成老鷹後,他決定離開妻子出海遠航,向太陽神阿波羅請教神諭。阿爾西翁內傷心之餘又為丈夫擔心。她是風神的女兒,知道大海的脾氣,勸丈夫放棄此行,但塞伊克斯決心已定。她轉而懇求與丈夫同行,願同生死、共命運。為了心愛的妻子的安全,塞伊克斯拒絕了。漆黑的夜晚,塞伊克斯的船遭遇到海上風暴,厄運降臨,他和水手們全部被洶湧的巨浪吞噬。塞伊克斯臨死前不斷呼喊著妻子的名字,直到海水淹沒他的頭頂。自從丈夫走後,阿爾西翁內整日向天後朱諾祈禱他平安,耐心等候他的歸來。天後有感於阿爾西翁內對丈夫的忠誠,派遣夢神托夢給這位不幸的女人,告訴她已經發生的事情的真相。於是,阿爾西翁內在睡夢中看見丈夫對自己說他死了,請她為他流淚。被噩夢驚醒的阿爾西翁內衝向海邊,看見了被海浪衝到岸邊的丈夫的屍體,悲痛欲絕,決心追隨丈夫而去。她呼喊著塞伊克斯的名字衝向了大海。這時奇跡發生了,她和丈夫生出一雙翅膀從海上飛了起來。原來,這對恩愛夫妻的不幸命運感動了海神,海神將他們複活,變成了一對翠鳥(一說塘鵝),並賦予他們平息大海和風暴的力量。他們每年冬季在海上繁衍後代,在這個時候,大海風平浪靜,好像風神要照顧他們的子孫。在西方,因為這個傳說,人們把每年冬至前後七天海洋氣候上一個風平浪靜的特殊時期稱作“平安期”(Halcyon days),意指這對翠鳥夫妻在海邊築巢產卵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