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歐洲的歌劇舞台長達好幾十年的意大利正歌劇(Opera Seria)到了18世紀中期,因為其自身的原因——情節的荒謬俗套和音樂的刻板、程式化,開始越來越不受觀眾的歡迎,這直接導致了一批歐洲作曲家自己起來“革命”。德國作曲家格魯克(Willibald Von Christoph Gluck,1714—1787)在18世紀60年代就扛起了針對正歌劇的“歌劇改革”大旗,而在正歌劇的發源地和根據地意大利,一種與正歌劇不同的比較通俗易懂的新的歌劇形式也在逐漸成熟起來,這就是意大利喜歌劇(Opera Buffa)。在18世紀中期那個年代,在歐洲的歌劇舞台上活躍著一批相當有才華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他們既創作正歌劇,也寫下了不少喜歌劇,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托馬索·特拉埃塔(Tommaso Michele Francesco Saverio Traetta,1727—1779)。
托馬索·特拉埃塔是18世紀重要的那不勒斯樂派作曲家,一生創作的正歌劇和喜歌劇多達42部,相當多產,其中有些是改編自拉莫的法國抒情悲歌劇。1748年以前,他在意大利南方的那不勒斯師從意大利作曲家波爾波拉(Antonio Nicola Porpora,1686—1768)和杜蘭特(Francesco Durante,1684—1755),後者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的學生。除了特拉埃塔,杜蘭特還培養過約梅利(Niccolo Jommelli,1714—1744)、帕伊謝洛、佩爾格萊西和皮契尼等重要的意大利作曲家。1751年,24歲的特拉埃塔靠著其歌劇處女作《法爾納斯》(Farnace)在那不勒斯成功首演而一舉成名。他與其師兄意大利作曲家約梅利交往甚密,兩人在歌劇的許多方麵有著相同的見解。後來,特拉埃塔又前往意大利北方的帕爾馬拓展他的音樂事業。1756年,特拉埃塔被當時的帕爾馬公國攝政王菲利普公爵指定為皇家小教堂的音樂總監,1759年又被指定為宮廷作曲家,開始為帕爾馬宮廷服務。由於攝政王的妻子菲利普公爵夫人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大女兒,因此帕爾馬在當時是整個意大利最法國化的地方,法國歌劇的風格受到菲利普公爵的大力推崇,他要求特拉埃塔將法國作曲家拉莫的抒情悲歌劇改編成意大利語的歌劇,這對特拉埃塔後來確立自己的歌劇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