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威爾第歌劇創作的中期,也是佳作頻出的成熟時期。在這個時期,威爾第寫下了一係列不朽的歌劇傑作,直到1870年完成裏程碑式的豪華大歌劇《阿依達》為止。他在50年代初按照法國大歌劇的傳統,連續創作了三部讓他揚名世界的意大利歌劇——《弄臣》、《遊吟詩人》和《茶花女》,奠定了其在意大利歌劇史乃至歐洲歌劇史上的翹楚地位。《弄臣》(又譯《黎哥萊托》,Rigoletto),是這三部歌劇中的第一部,完成於1851年,由意大利劇作家皮亞韋(Francesco Maria Piave)根據19世紀法國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1832年寫的散文詩體話劇《國王尋樂》(又譯《逍遙王》,Le Roi s’amuse)改編而成。這是威爾第的第二部也是最後一部取材於雨果作品的歌劇。
1844年,威爾第根據雨果的同名話劇創作的歌劇《埃爾納尼》(Ernani)大獲成功,受到鼓舞的威爾第隨後在眾多可選擇的歌劇題材中,再次選中了雨果的作品。這一次,他看上了在法國禁演的、不太受人關注的話劇《國王尋樂》。1849年9月,威爾第在準備《路易莎·米勒》在聖卡羅歌劇院的演出時,先是試探性地把這個計劃介紹給了意大利劇作家卡馬拉諾,當時兩人正籌備演出。大約八個月以後,即1850年4月,威爾第打算與威尼斯的鳳凰歌劇院簽訂一份合同,並將新歌劇的計劃寫信給了歌劇院的腳本作家、他上一部雨果歌劇《埃爾納尼》的合作者皮亞韋。威爾第在信中寫道:“我現在有創作另一部歌劇的想法,如果官方許可的話,它將是現代舞台上最偉大的戲劇之一。……它包括一個即使在所有時代所有國家的戲劇中都堪稱最偉大的角色之一。它就是《國王尋樂》,那個角色是特裏布萊……”
雨果的話劇《國王尋樂》以16世紀的法國宮廷為背景,對國王弗朗西斯一世(法譯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1494—1547)風流倜儻的生活和他身邊的一些人和事進行了諷刺,其中包括一位重要人物,即威爾第在信中提到的特裏布萊(Triboulet),他是弗朗西斯一世的弄臣(宮廷小醜),劇本通過這個人物的悲劇來陪襯國王的輕浮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