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風西韻:感受音樂之美

早期浪漫主義歌劇的終極典範——多尼采蒂的悲劇傑作《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18世紀末19世紀初,以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和1799—1815年的拿破侖戰爭為代表的政治、軍事變革給整個歐洲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文化藝術領域和思想界就是在19世紀初期產生了浪漫主義思潮,這種潮流很快就勢不可擋地蔓延至整個歐洲的各個角落。在歌劇藝術的發祥地意大利,在羅西尼於1830年輟筆之後,意大利的歌劇舞台上出現了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和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這樣的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性人物。

作為活躍於19世紀上半葉的意大利早期浪漫主義歌劇作曲家,多尼采蒂在意大利歌劇界至高無上的地位在貝利尼1835年去世後到威爾第成名前的大約十年間一直穩如泰山。他所作的大量歌劇(一生創作了70餘部歌劇,其中一部分是法語歌劇)代表了歌劇發展進程中從羅西尼到威爾第之間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過渡時期。多尼采蒂在嚴肅的正歌劇中極大地發展了這一重要歌劇體裁的戲劇性,重視人物情感的表現,大大提高了戲劇內容在正歌劇中所占的比重和分量。在這些方麵,1835年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1840年的《軍中女郎》(La Fille du Regimente)和《寵姬》(La Favorita)等都是代表。另外,他1832年所創作的《愛之甘醇》(L’Elisir d’Amore)、1843年的《唐帕斯誇萊》(Don Pasquale)等一係列喜歌劇也是熱情豪放、輕鬆歡快、詼諧幽默、妙趣橫生,堪與羅西尼的歌劇相媲美。

多尼采蒂早年師從著名歌劇作曲家約翰·邁爾(Johann Mayr,1763—1845),在創作了大量宗教音樂之後,在戲劇方麵開始展現出他天才的一麵。1818年,他的第一部成功的歌劇《博戈尼亞的恩裏科》(又譯《勃艮第伯爵恩裏科》,Enrico di Borgogna)在威尼斯首演。到1830年,在12年的時間裏,他連續寫下了30餘部歌劇。1830年在米蘭成功首演的《安娜·博萊娜》(Anna Bolena)是第一部讓他享有廣泛國際性聲譽的歌劇,而作為一種巧合,功成名就的羅西尼也從這一年起不再創作任何歌劇。這部歌劇隨後在很多國家受到熱烈歡迎,多尼采蒂因此聲名遠揚,他的名字不但出現在歐洲各國首都的演出廣告上,而且還傳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堅。僅過了兩年,多尼采蒂根據當時最為成功的戲劇詩人羅馬尼(Felice Romani,1788—1865)撰寫的腳本所創作的喜歌劇《愛之甘醇》又大受歡迎。在意大利歌劇舞台的連續成功讓多尼采蒂覺得有必要像羅西尼和貝利尼一樣到國外拓展,於是選擇去北方,去新思想的發源地法國開辟新天地。他來到了巴黎。1835年初,他在巴黎寫了一部歌劇《馬裏諾·法利埃羅》(Marino Faliero)。但顯然,比多尼采蒂年輕四歲而風華正茂的貝利尼根據羅西尼的建議采用司各特的小說專為巴黎而作的歌劇傑作《清教徒》(I Pruitani)幾個星期之前在巴黎的成功上演沒有給多尼采蒂留下多少成功的空間,本想打開新局麵的多尼采蒂可能覺得,要在巴黎獲得成功還沒到時候。於是,當年夏天他就返回了意大利,然後同樣以司各特的小說為題材,僅用六個星期的時間寫成了一部悲劇,並於同年秋天在那不勒斯舉行了首次演出,這就是他的悲劇傑作——三幕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