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風西韻:感受音樂之美

異國風情的浪漫詩篇——舒曼的世俗清唱劇《天堂與仙子》

雖然舒曼那一係列浪漫雋永又充滿情趣的鋼琴作品無疑是讓他躋身於19世紀最偉大作曲家之列的主要原因,但他的聲樂作品同樣有著純真爛漫的詩情畫意般的情趣。在這方麵,他根據曾在當時廣泛流傳的一個東方傳奇故事於1843年創作完成的大型聲樂作品《天堂與仙子》(Paradise and the Peri)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新婚燕爾後的創作衝動

舒曼在1840年與F.維克的女兒克拉拉結為伉儷之後倍感幸福與快樂,在大約一年的時間裏創作了大量浪漫抒情的藝術歌曲和聲樂套曲,包括人們熟知的《婦女的愛情與生活》、《詩人之戀》等著名的聲樂套曲。婚後愉快的心情使舒曼處於一種想象力異常豐富的狀態,創作的欲望十分旺盛。他不但在第二年就完成了他的降B大調第一“春天”交響曲Op.38,而且心裏一直想著寫點什麽特別的東西。受19世紀初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此時的舒曼十分向往遙遠而神秘的東方,波斯的玫瑰花園、印度的棕櫚樹林等異域風情都強烈地吸引著他。於是,創作一部異國情調的音樂作品的想法始終在舒曼的腦海裏醞釀著。所以,當他的好友埃米爾·弗萊赫希格在1841年將他根據愛爾蘭著名詩人托馬斯·穆爾(Thomas Moore,1779—1852)的東方傳奇敘事詩《拉拉·魯克》(Lalla Rookh)改編的清唱劇腳本《天堂與仙子》拿給舒曼看的時候,作曲家一下子就像是中了魔一樣,被清純、靈秀和有著聖母瑪利亞天性一般的仙子的故事和東方魔幻色彩所迷倒。於是,舒曼便開始為這個清唱劇腳本譜曲。從1841年到1843年,舒曼大約花了兩年的時間,這部清新而抒情的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清唱劇《天堂與仙子》才終於脫稿。

古老而浪漫的“東方”傳說

長篇敘事詩《拉拉·魯克》的作者托馬斯·穆爾是活躍在19世紀上半葉的愛爾蘭著名詩人,兩位傑出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都是他的密友。他還是一位民謠歌手和作曲家,他的主要詩作《愛爾蘭歌曲集》所包含的130首詩歌全部由他和愛爾蘭作曲家斯蒂文森(Sir John Andrew Stevenson,1761—1833)譜成了歌曲,其中不少被世人廣為傳唱,包括膾炙人口的《夏天裏的最後一朵玫瑰》、《常在寧靜的夜裏》、《少年遊吟詩人》等。穆爾根據拜倫的建議而創作的富有“東方”色彩的長篇敘事詩《拉拉·魯克》出版於1817年,因大受讀者歡迎而使其在愛爾蘭和英國與拜倫和司各特齊名。《拉拉·魯克》在當時還同時創造了兩個“之最”,即當時被翻譯成各國文字最多的單詩和當時英國出版界稿酬最高的一首詩(朗曼出版社向穆爾支付了3000英鎊的天價)。敘事長詩《拉拉·魯克》講述的是年輕美貌的印度斯坦皇帝的女兒拉拉·魯克公主在從德裏出發前往克什米爾與她的未婚夫布哈拉國(現今烏茲別克斯坦)老國王的兒子結婚的旅途中,為消遣而雇傭了年輕的克什米爾詩人菲拉莫茲(實為其未婚夫王子喬裝)為她講故事,以打發時光。菲拉莫茲一共為她講了四個具有高度幻想性的傳奇色彩的故事,分別是“來自太陽的帶麵紗的先知”、“天堂與仙子”、“拜火者”和“後宮之光”,《拉拉·魯克》就由這四個故事所組成,很像是詩歌體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舒曼的這部清唱劇就取材於第二個故事“天堂與仙子”,它以古波斯民間傳說為基礎,描寫佩裏(Peri,即仙子)為了能重新獲準回到天堂,在人世間苦苦尋覓一份能被天堂所接受的禮物的故事。佩裏在波斯神話中是墮落的天使們因所犯罪孽而受到懲罰被降為半神半人的女性族類的一個統稱,她們必須贖罪後方可重新返回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