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兼教育家菲利克斯·門德爾鬆(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是歐洲19世紀早期浪漫主義的最知名的音樂社會活動家之一,也是早期浪漫主義樂派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與同時代作曲家的不同之處在於他雖然生活在浪漫主義時代,但是他的美學觀點和藝術趣味都更傾向於古典主義,理性與節製使他對浪漫主義的熾熱的**與誇張敬而遠之。門德爾鬆更多以古典主義的形式與實踐作為其音樂創作的準繩,但也開創了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典型特征,即承認音樂創作所具有的情感與想象力要比遵循嚴格的形式和傳統更為重要。他的大多數創作,無論是器樂作品還是聲樂作品,都精致文雅,旋律優美,技巧精湛,配器完美,但存在缺少同時代作曲家如舒曼、肖邦甚至柏遼茲等人作品所具有的熾熱而浪漫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局限。盡管如此,門德爾鬆作為“古典主義的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仍牢固地位居19世紀最偉大作曲家的行列之中。
從1829年3月11日門德爾鬆在柏林歌唱專科學校指揮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逝世後《馬太受難曲》(BWV244)100年來的首次演出,到創作第五交響曲《宗教改革》(1830)、第二交響曲《眾讚歌》(1840),基本可以看出基督教的影響在門德爾鬆音樂創作中的軌跡。他雖然出生於一個猶太家庭,卻是一名虔誠的路德教派基督徒(新教徒),通常認為這緣於他的銀行家父親亞伯拉罕皈依了基督教新教。但是,門德爾鬆早期受到的音樂教育,尤其是他接觸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也對他宗教觀的進一步形成和音樂創作中的保守傾向不無影響。1811年,法國占領漢堡後,門德爾鬆全家遷往柏林,那時他剛2歲。在柏林,門德爾鬆的童年生活是幸運的。由於父親是銀行家,家境殷實,母親又有著良好的藝術修養,因此門德爾鬆從小就有條件接受當時柏林最優秀的音樂家的指點。他跟隨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1752—1832)學習鋼琴,又跟隨策爾特(Carl Friedrich Zelter,1758—1832)學習作曲,後者作為作曲家和教育家,對門德爾鬆一生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老師策爾特的教導下,門德爾鬆學習了巴赫的音樂,《馬太受難曲》等不朽名作令門德爾鬆對巴赫本人及其音樂充滿了敬仰之情。巴赫深受路德教派的眾讚歌(合唱讚美詩)和教堂音樂改革(包括新教教義改革)的影響,將路德派眾讚歌和福音大量采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寫了著名的眾讚歌《我們的上帝是堅固的堡壘》(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並在艾森納赫的瓦特堡城堡翻譯成《聖經·新約》的德語本大約200年之後,巴赫將這首眾讚歌用到了他的《馬太受難曲》等一係列的“受難曲”中,並將《我們的上帝是堅固的堡壘》的曲調作為《第80號康塔塔》(BWV80)曲調的基礎。出於對巴赫的敬仰和對基督教的虔誠,門德爾鬆又在100年後重新指揮了巴赫的不朽之作《馬太受難曲》,並效仿巴赫,在自己的第五《宗教改革》交響曲第四樂章中同樣使用了馬丁·路德的這首眾讚歌。巴赫和門德爾鬆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審美趣味讓兩位作曲家都選擇了馬丁·路德這首著名的眾讚歌,這或許能夠部分地解釋為什麽在巴赫去世後的100年間產生了不少偉大的音樂家,卻隻有門德爾鬆真正“發現”了巴赫並讓他“複活”,成為後來推動巴赫音樂在整個歐洲複興的最為積極和最為主要的代表人物。